- 陈春屹;余曦晨;王迪;廖万清;罗罡;康颖倩;
目的 比较3种中药纳米乳剂对耳念珠菌感染小鼠深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取茶树精油(TTO)、艾纳香油(BBO)、余甘子、白芨、白茯苓、白芷及柠檬酸,采用高压均质法及超声波法制备中药纳米乳剂(简称纳米剂)1(TTO、BBO及水相全部药物组成)、纳米剂2(油相仅有TTO、水相由全部药物组成)及纳米剂3(无油相、水相正常载药);取耳念珠菌CBS12766单克隆菌落制备耳念珠菌菌悬液,采用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涂布法检测3种中药纳米乳剂对耳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40只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5×10~(10 )CFU/L菌悬液制作深部感染模型后均分为阳性对照组、异常行为1组、异常行为2组及异常行为3组,3种中药纳米乳化剂分别按照20μg/g剂量每天1次腹腔注射3 d,观察各组小鼠21 d内异常行为的发生情况;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纳米剂1组、纳米剂2组、纳米剂3组尾静脉注射5×10~(10 )CFU/L菌悬液造模,3种中药纳米乳化剂分别按照20μg/g剂量每天1次腹腔注射3 d,取肝、肾、心脏及脾脏匀浆检测载菌量、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β水平。结果 3种中药纳米乳剂对耳念珠菌的MIC与MBC均具有体外抑菌作用;小鼠异常行为曲线表明,与阳性对照组相比,3种中药纳米乳剂能够缓解小鼠病理状态(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纳米乳剂1~3组小鼠靶器官载菌量均降低(P<0.05);与纳米剂2、3组相比,纳米剂1组杀菌效果更好(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小鼠靶器官促炎因子IL-6、IL-1β表达均下降(P<0.05);与纳米剂2、3组对比,纳米剂1促炎因子释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3种中药纳米乳剂对耳念珠菌深部感染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且纳米剂1效果比2、3更好。
2024年09期 v.49;No.288 1269-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0 ] - 杨凤;冯春;徐瑞;
目的 探讨白玉菇多糖对宫颈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50只BALB/c雌性小鼠通过皮下接种小鼠宫颈癌U14细胞株建立宫颈癌荷瘤小鼠模型,将建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胸腺肽组、白玉菇多糖组、FGFR3抑制剂组及白玉菇多糖+FGFR3抑制剂组;末次给药24 h后观察记录小鼠瘤体积和瘤质量,并计算免疫器官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比例和CD4~+/CD8~+比值,酶联免疫吸附剂(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肿瘤组织中F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细胞增殖指数(Ki-67)信使核糖核酸(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胸腺肽组、FGFR3抑制剂组、白玉菇多糖组和白玉菇多糖+FGFR3抑制剂组小鼠瘤体积、瘤质量、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TGF-β、IL-10水平降低,抑瘤率、胸腺和脾指数、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TNF-α、IL-2水平升高(P<0.05),小鼠肿瘤组织FGFR3、VEGF、PD-L1、Ki-67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胸腺肽组、FGFR3抑制剂组和白玉菇多糖组比较,白玉菇多糖+FGFR3抑制剂组对上述指标的作用更加显著(P<0.05)。结论 白玉菇多糖对宫颈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FGFR3及下游VEGF、PD-L1的表达,提高机体免疫力而实现的。
2024年09期 v.49;No.288 1276-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0 ] - 陈珊;赵雪;刘若静;周璐;龙婷婷;朱俊德;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源性外泌体(NSC-Exo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1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手术、不缺血、不微量注射)、MCAO组(手术、缺血、不微量注射)及NSC-Exos组(手术、缺血、侧脑室微量注射),于微量注射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第1、7及14天时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检测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HE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CA3区神经细胞形态及亚显微结构,比色法检测海马组织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增高(P<0.05),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0.05),神经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受损严重,海马组织匀浆中GSH-PX、SOD酶活性降低,MAD含量增高(P<0.05),Bcl-2含量降低、Bax蛋白含量增加(P<0.05);与MCAO组相比,NSC-Exos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降低(P<0.05),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减小(P<0.05),存活神经细胞形态较为完好,超微结构较为清晰,海马组织匀浆中GSH-PX、SOD酶活性均增高,MAD含量减小(P<0.05),Bcl-2蛋白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增高,蛋白Bax表达减少(P<0.05)。结论 NSC-Exos可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减轻神经元的病理损伤,其机理可能与抑制海马组织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
2024年09期 v.49;No.288 1285-1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6 ] - 臧思皓
;岳佳
;曾庆繁
;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2受体(AT2R)激动剂C21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抑制剂联合作用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ACE2抑制组及联合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LPS构建脓毒症模型,其中治疗组、ACE2抑制组、联合组在注射LPS前分别注射C21、ACE2抑制剂(MLN-4760)及二者联合进行干预;干预结束8 h后,麻醉各组大鼠、取腹主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血管紧张素1受体(AT1R)、AT2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一氧化氮(NO)水平;取血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心脏和肾脏样本制作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心脏和肾脏组织学特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IL-6、IL-10、TNF-α、AngⅡ、AT1R及AT2R升高,实验组、ACE2抑制组、联合组NO升高(P<0.05);与实验组比较,治疗组、ACE2抑制组及联合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AT1R及AngⅡ降低、IL-10升高(P<0.05),治疗组、联合组联合组大鼠血清AT2R升高(P<0.05);与实验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NO降低(P<0.05),ACE2抑制组NO升高(P<0.05);与治疗组比较,ACE2抑制组及联合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AT1R及NO升高(P<0.05),IL-10、AT2R降低(P<0.05);与ACE2抑制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AngⅡ及NO降低(P<0.05),IL-10、AT2R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实验组、ACE2抑制组及联合组大鼠心肌、肾脏细胞中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但治疗组炎症细胞浸润较少,肾小管空泡变性、炎症细胞浸润较轻。结论 AT2R激动剂C21联合ACE2抑制剂可减轻大鼠因高AT1R引起的炎症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与血清AT1R、AT2R及AngⅡ影响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2024年09期 v.49;No.288 1293-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7 ] - 张乙进;安利娟;罗红;舒莉萍;江滟;
目的 探讨人β防御素-3(HBD3)对绿色荧光蛋白(GFP)-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病毒株复制的作用。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分为Control组、1.00感染复数(MOI)组、0.10 MOI及0.01MOI组,Control组为无病毒对照组,后3组Vero细胞用1.00 MOI、0.10 MOI、0.01MOI VSV-GFP感染,采用噬斑形成实验观察感染第3天时各组Vero细胞存活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感染24 h时1.00、0.10及0.01 MOI组Vero细胞内病毒基质蛋白(M)和GFP信使RNA(mRNA)表达;取对数生长期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分为未处理组、VSV-GFP组及VSV-GFP+HBD3组,采用Imag J软件对各组镜下A549荧光进行相对定量分析,使用RT-PCR检测各组A549细胞内M和GFP mRNA表达。结果 随着病毒滴度的增加,Vero细胞内空斑形成数目增多;Vero细胞内M和GFP mRNA表达表现为0.01 MOI组<0.10 MOI组<1.00 MOI组(P<0.05);VSV-GFP+HBD3组A549细胞单位面积内的荧光强度较VSV-GFP组减弱(P<0.05),M和GFP mRNA表达较VSV-GFP组降低(P<0.05)。结论 HBD3可抑制VSV-GFP进入细胞后的病毒复制。
2024年09期 v.49;No.288 1299-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4 ] - 安哲庆;齐昱晗;姚超;廖健;
目的 观察煅烧骨(CB)与羧甲基壳聚糖(CMC)复合材料(CB/CMC)在新西兰兔下颌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方法 36只新西兰兔均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制作一侧下颌骨缺损模型,实验组兔在骨缺损区植入CB/CMC复合材料、对照兔组植入Bio-Oss、空白组兔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时分别处死4只新西兰兔,观察骨缺损区情况,HE染色、Masson染色及骨涎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动物骨缺损区骨形成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兔随植入时间的增加,下颌骨缺损区植入的材料逐渐融合,在第12周时对照组可见少量的骨颗粒残留,空白组未见骨组织形成;HE染色及Masson染色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兔随时间的增加缺损区新生骨组织逐渐产生并成熟,残留材料逐渐减少,而空白组未见骨组织形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兔骨涎蛋白随植入时间的增加,骨涎蛋白表达由强阳性逐渐呈弱阳性表达;空白组在第4、8、12周时均未见骨组织形成,骨涎蛋白表达阴性。结论 CB/CMC复合材料具有与Bio-Oss骨粉相似甚至更优的成骨效果,同时材料降解速度与新骨形成速度更加适宜。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05-1311+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1 ] - 田莉莹;刘芳;姜晓波;闫文娴;
目的 探讨MIR22HG对肺炎支原体诱导的RAW246.7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46.7,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RAW246.7+10μL磷酸盐缓冲液)、模型细胞(RAW246.7+10μL肺炎支原体菌株)、模型细胞+si-NC组(RAW246.7+10μL肺炎支原体菌株+转染MIR22HG干扰载体阴性对照)和模型细胞+si-MIR22HG组(RAW246.7+10μL肺炎支原体菌株+转染MIR22HG干扰载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22HG表达水平,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和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蛋白印迹法测定caspase-9、Bax、p-p65、caspase-3及p-IκBα蛋白表达。结果 肺炎支原体诱导的RAW246.7细胞中MIR22HG水平增加,细胞活性和EdU阳性细胞比率下降、凋亡增加,TNF-α、IL-6水平升高,Bax、caspase-9、caspase-3表达水平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p-p65、p-IκBα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敲减MIR22HG后,细胞活性、EdU阳性细胞比率和Bcl-2表达增加,凋亡率、IL-6、TNF-α水平、caspase-9、Baxp-p65、caspase-3、p-IκBα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敲减MIR22HG可能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抑制肺炎支原体诱导的RAW246.7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12-1317+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7 ] - 张广静;冯世军;艾东方;刘杰;
目的 探讨颠倒散(DDS)对玫瑰痤疮小鼠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皮内注射LL37建立玫瑰痤疮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DDS低剂量(DDS-L,0.5 g/mL DDS)、中剂量(DDS-M,1 g/mL DDS)、高剂量(DDS-H,2 g/mL DDS)组及DDS-H+重组IL-6蛋白(rIL-6)组(2 g/mL DDS+0.1 mg/kg rIL-6),并以皮内注射相同部位生理盐水的小鼠为对照组,每天1次,干预7 d;干预结束后,对小鼠注射部位皮肤红斑进行评分及面积测定;收集皮损组织,ELISA检测IL-6、干扰素-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学变化,甲苯胺蓝检测肥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测CD4 T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检测IL-6/STAT3/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注射部位皮肤组织损伤严重,皮肤红斑评分及红斑面积增加,皮损组织中IL-6、IFN-γ及TNF-α水平增高,肥大细胞浸润数、CD4 T阳性细胞数增加,IL-6、STAT3及NF-κB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DDS-L组、DDS-M组、DDS-H组病理损伤不同程度减轻,皮肤红斑评分及红斑面积减小,皮损组织中IL-6、IFN-γ及TNF-α水平降低,肥大细胞浸润数、CD4 T阳性细胞数减少,IL-6、STAT3及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不同剂量DD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IL-6逆转了对DDS-H对玫瑰痤疮小鼠的保护作用。结论 DDS减少玫瑰痤疮小鼠的炎症反应,可能与抑制IL-6/STAT3/NF-κB通路有关。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18-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4 ] - 石佳佩;王秋林;易笑冉;刘俊杰;严梦;李鹏程;
目的 研究抑制miR-130a表达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SACC-83)顺铂(DDP)化疗敏感性及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人涎腺腺样囊性癌DDP耐药细胞株(SACC-83/DD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SACC-83、SACC-83/DDP细胞中miR-130a表达水平;将SACC-83/DDP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mir-130a inhibitor组(转染mir-130a inhibitor)、DDP+mir-130a inhibitor阴性对照组(30μmol/L DDP+转染mir-130a inhibitor阴性对照)及DDP+mir-130a inhibitor组(30μmol/L DDP+转染mir-130a inhibitor),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生存率以及对DDP的耐药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指数;qRT-PCR检测细胞miR-130a、XIAP、MDR1、PTEN mRNA水平,免疫印记法检测细胞XIAP、MDR1、PTEN蛋白表达。结果 与SACC-83细胞相比,miR-130a在SACC-83/DDP细胞中高表达(P<0.05);与对照组和mir-130a inhibitor组相比,DDP+mir-130a inhibitor组细胞生存率降低,凋亡率和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mir-130a inhibitor组相比,DDP+mir-130a inhibitor组细胞生存率降低,凋亡率和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130a inhibitor组、DDP+mir-130a inhibitor组细胞miR-130a水平、XIAP mRNA及蛋白、MDR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凋亡率、凋亡指数和PTEN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DPP+mir-130a inhibitor组相比,DDP+mir-130a inhibitor阴性对照组细胞miR-130a水平、XIAP mRNA及蛋白、MDR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凋亡率、凋亡指数和PTEN蛋白表达下降(P<0.05);SACC-83/DDP细胞对DDP的耐药性明显高于SACC-83细胞,抑制miR-130a表达逆转了SACC-83/DDP细胞的DDP耐药性。结论 抑制miR-130a表达,可能下调XIAP表达,增强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对顺铂化疗的敏感性。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26-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3 ] - 巩俊英;韩娜娜;金芳;王红霞;彭洁;
目的 研究五味子乙素(Sch B)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SD新生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ch B组(Sch B,55.4 mg/kg)及3-甲基腺嘌呤(3-MA)组(自噬抑制剂3-MA,10 mg/kg),后3组大鼠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建立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模型,后两组大鼠在造模同时灌胃或注射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共7 d;采用Longa分级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组织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线粒体形态,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脑组织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LC3Ⅰ)及PINK1、Parkin蛋白表达,试剂盒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萎缩、变性,数量减少,出现严重病理损伤,脑神经细胞线粒体长度、脑组织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MDA水平、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脑组织Beclin-1、LC3Ⅱ/LC3Ⅰ、PINK1、Park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Sch B组大鼠脑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脑神经细胞线粒体长度、脑组织SOD水平、脑组织自噬蛋白(Beclin-1、LC3II/LC3I)及PINK1、Park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MDA水平、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降低(P<0.05);3-MA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加重,脑神经细胞线粒体长度、脑组织SOD水平、脑组织Beclin-1、LC3II/LC3I及PINK1、Park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MDA水平、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升高(P<0.05)。结论 Sch B降低缺氧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促进线粒体自噬作用有关。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35-1340+1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1 ]
- 秦进成;程玉梅;沈锋;李伟;李书文;肖川;李璐;李清;刘颖;何娟;
目的 观察重症医学科(ICU)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代谢性碱中毒(代碱)的情况,探讨发生代碱的高危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综合ICU入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记录发生酸碱紊乱类型、发生代碱患者疾病分布,比较代碱组与非代碱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用药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单因素分析可能导致代碱的危险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OR值建立预测ICU发生代碱的模型,以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507例患者,其中发生代碱(代碱组)172例(33.93%)、未发生任何酸碱紊乱(非代碱组)100例(19.72%);发生代碱时间的中位数为3(2,4)d,代碱患者ICU住院期间病死率为8.1%,该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较非代碱组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肠减压、利尿剂及碱性药的使用、高血Na(>143 mmol/L)为发生ICU获得性代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风险评分模型中对应的分值为4、3、2、1分;模型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灵敏度79.1%、特异度73.0%。结论 胃肠减压、利尿剂、碱性药、高血Na(>143 mmol/L)是重症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发生代碱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41-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6 ] - 陈波;熊兴龙;蓝心;邵仪;陆俊;唐光玲;陈运滏;史静;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11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0.05 mg/kg咪达唑仑、0.5μg/kg舒芬太尼、0.6 mg/kg罗库溴铵以及0.3 mg/kg依托咪酯常规麻醉诱导,观察组在上述诱导方案实施前先静脉注射0.25 mg/kg艾司氯胺酮,诱导成功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两组患者采用相同方案行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期低血压的发生率,观察麻醉诱导前(T_0)、给药后1 min(T_1)、插管后即刻(T_2)及插管后5 min(T_3)时间点的心率、血压等变化情况及苏醒质量。结果 观察组诱导期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_1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幅度、诱导期ΔMA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脏瓣膜疾病手术患者心率、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能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诱导期低血压的发生率,维持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但不影响患者的拔管时间和苏醒期并发症。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48-1352+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6 ] - 孙丽华;唐倩;顾光丽;范雪松;袁敏;
目的 探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联合疼痛管理对居家中晚期重度疼痛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0例接受IDDS治疗的中晚期重度疼痛癌症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患者接受IDDS治疗后留置鞘内药物输注导管出院,出院后对照组患者进行微信群随访、试验组患者接受基于微信群的疼痛管理干预并随访,时间为3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比较2组患者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痛自我效能量表(CPSS)、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干预前的NRS、SAS、SDS、CPSS、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的NRS、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QLQ-C30的症状领域得分低于对照组,CPSS各维度得分QLQ-C30的功能领域、总体健康状况领域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联合疼痛管理可减轻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癌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优化居家生活质量。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53-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5 ] - 杨玉婷;金皎;马健娟;王一慧;黄璟;
目的 探讨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12个月内细胞免疫重建规律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6例行HSCT的血液病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性别、移植年龄、诊断、移植方案、感染及GVHD预防方案、CD34~+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细胞输注量),随访6~12月,抽取患儿HSCT后第1、3、6、9及12月外周血,采用六色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CD19~+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HSCT后各免疫细胞水平与GVH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除CD4~+T细胞、CD4/CD8比值外,其余淋巴细胞均达免疫重建,其中CD8~+T细胞重建最快,1~3月达正常水平;26例患儿中急性GVHD 8例(30.8%),慢性GVHD 23例(88.4%);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HSCT后第1、6、9个月CD3~+T细胞水平,第1及6月CD4~+T细胞水平,第1及9月CD8~+T细胞水平与慢性GVHD的发生率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儿HSCT后6个月CD4~+T细胞水平与慢性GVHD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HSCT后细胞免疫重建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CD8~+T细胞、NK细胞、CD19~+B细胞、CD3~+T细胞及CD4~+T细胞,12月时CD4/CD8比值倒置但已趋近于正常值下限;CD4~+T细胞的重建延迟与慢性GVHD的发生密切相关。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60-1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0 ] - 彭梓峻;冷欢;令狐兰;刘莲妃;游明瑶;
目的 探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23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轻度组(NIHSS评分<5分,n=61)和中重度组(NIHSS评分为5分≤~≤20分,n=62),同期纳入门诊健康对照组(n=60),收集各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临床检验值[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及NIHSS评分;抽取各组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Angptl2含量;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病例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第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0~2分)和预后不良(3~5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2水平对AIS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中重度组受试者WBC、ANC、NLR、Hcy、LDL-C及FPG均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且NIHSS及mRS评分均大于轻度组(P<0.05),ALC、PA及TG低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轻度组受试者UA、Alb高于对照组及中重度组(P<0.05);病例组受试者血清Angptl2水平高于对照组,且中重度组>轻度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PA、FPG及Angptl2水平是影响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严重程度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ngptl2在判定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时曲线下面积0.788。结论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Angptl2水平升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预测患者短期预后的辅助指标。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66-1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6 ] - 夏冬梅;石光顺;韩婷婷;郭骥;宋苏琪;
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代谢综合征(MS)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选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单核细胞计数(M)、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MHR等];依据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伴发MS分为MS组和非MS组,根据患者MHR采用四分位法分为A组(n=25)、B组(n=25)、C组(n=25)及D组(n=25);比较MS组与非MS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糖脂代谢水平,分析MHR四分位法的4个亚组糖脂代谢水平及MS的发生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HR与BMI及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MHR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BMI、M、TG、GLU、MHR水平升高,HDL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MS组比较,MS组病程、年龄、BMI、GLU、TG、MHR水平增加,HDL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BMI增加,HDL水平降低,P<0.05;与A组(8%)比较,B组(12%)、C组(28%)、D组(40%)MS发生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MHR与BMI、TG呈正相关(P<0.05);与HDL水平呈负相关(P<0.05);年龄、BMI、TG、MHR均是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HR诊断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的AUC为0.721,95%CI为0.592~0.84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3%、61.5%。结论 MHR与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有关,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MS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73-1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7 ] - 吴晓婉;袁凤;杨帆;杨煊婕;岑延利;喻馨兰;
目的 对贵州省252名放射工作医务人员的血象及淋巴细胞微核率进行检测,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职业健康体检的252名从事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工种分为诊断放射学组(n=68)、介入放射学组(n=15)及其他放射工作组(n=169);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象常规指标,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并根据不同工种、年龄以及接害工龄分组对结果进行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与χ~2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52名放射工作医务人员的外周血象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不同工种、年龄组被检者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接害工龄被检者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接害工龄被检者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数与接害工龄呈负相关关系(r=-0.170,P=0.007);微核率分析显示,不同工种被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微核率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被检者的微核率、微核率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核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179,P=0.004);不同接害工龄被检者微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核率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接害工龄与血小板负相关,年龄与淋巴细胞微核率、微核异常率正相关,且工龄增加、微核异常率也增加。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80-1384+1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1 ] - 门昊;艾雯霞;刘丽;
目的 探究消疣汤对宫颈HR-HPV持续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对宫颈癌Hela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影响。方法 收集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且病理分级为CINⅠ级的患者114例随机均分为干扰素组和消疣汤组,干扰素组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消疣汤组在干扰素组的基础上给予消疣汤治疗,与治疗3个月时评价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和临床疗效;将宫颈癌Hela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消疣汤低剂量组(XYD-L组,1 g/L)、中剂量组(XYD-M组,2 g/L)及高剂量组(XYD-H组,4 g/L),于24、48及72 h时,采用CCK-8法Hela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XYD-L组、XYD-M组和XYD-H组Hela细胞增殖能力、侵袭数目及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XYD-H组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侵袭数目及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XYD-L组、XYD-M组,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XYD-L组、XYD-M组(P<0.05);干扰素组HR-HPV持续感染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8.95%、消疣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74%),P<0.05;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后干扰素组相比,消疣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消疣汤可明显改善宫颈HR-HPV持续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消疣汤影响宫颈癌细胞EMT及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关。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85-1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47 ] - 朱绿柳;王草源;任义梅;覃莲菊;
目的 探讨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病情程度的风险因素。方法 425例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分为对照组(未发生BPD,307例)和BPD组(118例),将BPD组再分为轻度组(75例)和中重度组(43例);收集各组早产儿(性别、年龄、出生体质量、娩出方式、Apgar评分、合并症、有创机械通气、输血次数等)和产妇(高龄、试管婴儿、多胎、分娩史、合并症及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等)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发生BPD及中重度中重度BPD的相关相关因素。结果 胎龄(OR=0.474,95%CI为0.290~0.755)、出生体质量(OR=0.994,95%CI为0.992~0.997)、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OR=0.356,95%CI为0.131~0.967)、PDA(OR=3.455,95%CI为1.304~9.150)、输血次数≥3次(OR=3.350,95%CI为1.192~9.419)是发生BP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出生体质量(OR=0.996,95%CI为0.992~1.000)、有创机械通气时间(OR=3.246,95%CI为1.286~18.203)是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胎龄、出生体质量、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动脉导管未闭及输血次数是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发生BPD的独立影响因素,出生体质量、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是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92-1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5 ] - 王进安;李玉华;刘文华;
目的 探讨改良分次骨水泥推注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椎体成形术,其中对照组采取一次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研究组采取改良分次骨水泥推注椎体成形术,术后均给与抗骨质疏松及抗感染等治疗,并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耗时、骨水泥推注量及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对比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脊柱功能障碍程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耗时、骨水泥推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后第3天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后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P<0.05);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一次骨水泥注射比较,改良分次骨水泥推注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透发生率较低。
2024年09期 v.49;No.288 1399-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