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专栏

  • 凯里酸汤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作用的分子机制

    李燚;丛硕;唐娟;刘邵雯;赵珮伶;刘咏梅;

    目的 探讨凯里酸汤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结合文献数据库及TCMSP、PubChem、SEA、SwissTargetPrediction、SuperPred等数据库获取凯里酸汤的化合物成分及其潜在靶点,用Genecards及DisGeNet建立疾病靶点数据集,数据通过Venn制作工具、Cytoscape软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库(STRING)及注释、可视化和综合发现(DAVID)等数据库进行分析及网络可视化;18只大鼠均分为对照(ND)组(予正常饲料)、模型(HF)组(予高脂饲料)及凯里酸汤干预(HS)组(予高脂饲料加1 mL/100 g酸汤灌胃),连续12周,结束时麻醉处死各组大鼠,取心脏血及肝脏,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C)及总胆固醇(TG)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的形态学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雌激素磺基转移酶1E1(SULT1E1)及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凯里酸汤11个主要成分及PPARα、ERα等12个关键靶点,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凯里酸汤参与多个生物过程,并可能通过雌激素信号通路在NAFLD防治中起作用;RT-qPCR、Western blot及IHC结果显示,与ND组相比,HF组大鼠肝组织中SULT1E1表达增加(P<0.05),PPARα、ERα相对表达降低(P<0.05),HS组则相反(P<0.05)。结论 凯里酸汤对大鼠NAFLD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与PPARα/SULT1E1/ERα/雌激素信号转导恢复有关。

    2023年01期 v.48;No.26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6K]
    [网刊下载次数:101 ] |[阅读次数:179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16 ]

基础研究

  • 色胺酮对小鼠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田晓云;袁兆伟;郭芳;熊秀琴;任天和;刘刚;罗俊;

    目的 探讨色胺酮对小鼠血小板聚集、释放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取昆明(KM)种小鼠10只麻醉采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再取KM小鼠50只采用多次离心法制备洗涤血小板、制成悬液后分为对照组[1‰二甲基亚砜(DMSO)]、5μmol/L色胺酮组、10μmol/L色胺酮组及0.5 mg/L替罗非班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洗涤血小板(或PRP)悬液分别与对应药物孵育,再加3种激动剂[2 mg/L胶原、80 U/L凝血酶及5μmol/L二磷酸腺苷(ADP)],以台式缓冲液(或PPP)作空白对照,采用光比浊法检测3种激动剂刺激下对照组、5μmol/L色胺酮组、10μmol/L色胺酮组及0.5 mg/L替罗非班组小鼠血小板的聚集情况并计算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荧光强度法检测2 mg/L胶原刺激后对照组、10μmol/L色胺酮组及0.5 mg/L替罗非班组小鼠血小板三磷酸腺苷(ATP)的释放功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空白组、对照组、5μmol/L色胺酮组、10μmol/L色胺酮组及0.5 mg/L替罗非班组小鼠血小板中磷酸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PKB或Akt)、糖原合成酶激酶(GSK) 3β及蛋白激酶C(PKC)蛋白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结果 胶原刺激血小板聚集时,5、10μmol/L色胺酮组及0.5 mg/L替罗非班组小鼠血小板的聚集率较对照组降低(P <0.05或P <0.01); ADP和凝血酶刺激血小板聚集时,5、10μmol/L色胺酮组小鼠血小板的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胶原刺激时,10μmol/L色胺酮组和0.5 mg/L替罗非班组小鼠血小板的ATP释放量较对照组降低(P <0.01);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后,5、10μmol/L色胺酮组及0.5 mg/L替罗非班组小鼠血小板中PI3K(p85)、Akt、GSK3β蛋白以及PKC蛋白底物的磷酸化水平较对照组减少(P <0.01)。结论 色胺酮可以抑制小鼠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GSK3β和PKC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2023年01期 v.48;No.268 11-1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网刊下载次数:60 ] |[阅读次数:89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96 ]
  • miR-25调控Notch信号通路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小鼠记忆容量和脑损伤的影响

    李成;黄学卿;王黎洲;周石;许敏;安天志;

    目的 探讨miR-25调控Notch信号通路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小鼠记忆容量和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物学预测网站(www.targetscan.org)分析微小RNA-25(miR-25)和Notch1的结合位点,将1个Rellina质粒和2个报告质粒分别与miR-25质粒、空载体质粒共同转染入人类胚肾细胞HEK293T细胞,采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miR-25和Notch1的关联;7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n=10)和实验组(建立CNS感染模型,n=60),实验组小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分为模型组(无处理)、空载体组(注射空载体)、miR-25模拟物组(注射miR-25模拟物)、miR-25抑制剂组(注射miR-25抑制剂)、(2S)-N-[N-(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2-苯基甘氨酸叔丁酯(DAPT)组(注射DAPT)及miR-25抑制剂+DAPT组(注射miR-25抑制剂+DAPT);采用莫里斯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容量(逃生潜伏期、平台停留时间及经过次数);麻醉处死各组小鼠后取脑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小鼠大脑海马CA1区miR-25、Notch1及Hes家族BHLH转录因子5(Hes5)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大脑海马CA1区Notch1、Hes5、环加氧酶2(COX-2)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采用水溶性四氮唑(WST-1)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实验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miR-25与Notch1的3′UTR结合序列为UGCAAU,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提示miR-25可以负调控Notch1的表达;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大脑海马CA1区miR-25、COX-2及iNOS的表达升高,Notch1和Hes5表达下降,海马组织中SOD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5模拟物组和DAPT组小鼠大脑海马组织中Notch1和Hes5表达下降,学习、记忆容量降低,海马组织中SOD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COX-2和iNOS表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25下调可靶向激活调控CNS感染小鼠的Notch信号通路,从而起到增强记忆容量和保护脑损伤神经的作用。

    2023年01期 v.48;No.268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网刊下载次数:48 ] |[阅读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8 ]
  • 抗菌肽MAF-1A洐生肽的设计及其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黄敏慧;曾晔;张迎春;李彩多;吴建伟;陈峥宏;王涛;

    目的 探讨家蝇抗真菌肽-1A(MAF-1A)衍生肽的设计及其抗白色念珠菌(C.albicans)活性。方法 采用序列截短及氨基酸残基替换法设计4条MAF-1A衍生肽,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理化特性;取对数生长期C.albicans ATCC10231制备成浓度为(0.5~2.5)×10~(6 )cfu/L的菌液,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4条衍生肽对C.albicans的抗菌活性,另设MAF-1A组(25~1 600 mg/L MAF-1A处理)、氟康唑(FLC)对照组(0.25~64.00 mg/L FLC处理);采集健康人全血,离心取血细胞制作重悬红细胞,与不同终浓度(25~400 mg/L)活性衍生肽混匀,分为MAF-1A组、MAF-1A22S3组、MAF-1A20S3组、MAF-1A18S5组、MAF-1A16S5组、阳性对照(0.1%Triton X-l00处理)及阴性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处理],采用体外溶血实验检测各组红细胞的溶血率;制备(1.0~5.0)×10~(9 )cfu/L菌液,与不同终浓度[1、2、4×最小抑菌浓度(MIC)]活性衍生肽稀释液混合,设MAF-1A组(1、2、4×MIC MAF-1A处理)和FLC(1、2、4×MIC FLC处理)对照组,分别于0、4、8、12、16、20及24 h取混合菌液100μL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平板上37℃培养,记录菌落数,绘制时间-杀菌曲线检测MAF-1A、MAF-1A22S3及FLC对C.albicans的杀菌动力学;制备1.0×10~(9 )cfu/L C.albicans菌液,加不同终浓度(1、2、4×MIC)的活性衍生肽稀释液,设MAF-1A(1×MIC MAF-1A处理)、FLC(1×MIC FLC处理)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BS处理),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C.albicans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4条衍生肽对C.albicans均具有抗菌活性,MIC和MFC值均较模板肽MAF-1A降低,其中MAF-1A22S3的抗菌活性增加最为明显;衍生肽MAF-1A22S3、MAF-1A20S3溶血活性低于模板MAF-1A,其中MAF-1A22S3的溶血性最低(6×MIC范围内溶血率<5%);MAF-1A22S3对C.albicans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同浓度时杀菌效率强于模板肽MAF-1A和FLC对照组;衍生肽MAF-1A22S3作用后C.albicans细胞表面出现明显的凹陷、裂痕、胞质外溢、细胞皱缩及裂解死亡等病理改变,且细胞损伤程度与衍生肽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衍生肽MAF-1A22S3体外抗真菌效果明显,且体外溶血性低,其机制可能与破坏菌细胞的完整性有关。

    2023年01期 v.48;No.268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4K]
    [网刊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73 ]
  • 妊娠期糖尿病的关键基因与胎盘免疫细胞浸润模式分析

    彭思佳;陈宝艳;梁靖谊;潘兆丰;杨云虹;谢秋月;孙晓峰;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中的关键差异基因及胎盘免疫细胞浸润模式并进行实验验证,探讨GDM的发病机制。方法 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筛选妊娠期糖尿病基因探针芯片数据集,使用在线分析工具GEO2R从所研究数据集中筛选出差异基因(DEGs)并使用注释文件进行注释,利用STRING及Cytoscape中的CentiScaPe工具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分析,再进一步使用CIBERSORTx工具对人类22种免疫细胞亚型表达矩阵进行去卷积分析,最终得出关键差异基因及免疫细胞浸润模式;收集分娩后的GDM和非GDM胎盘组织各3例,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对关键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207个DEGs(P<0.01),其中包括60个上调基因和147个下调基因;PPI结果共获得105个节点和235个基因对,最终选择出补体C3(C3)、人类白细胞抗原C(HLA-C)、HLA-B、C-X-C基序趋化因子10(CXCL10)四个关键基因;KEGG及GO分析结果表明免疫效应、机体防御反应、免疫反应分子介质生成与释放、白细胞分化、同种异体移植排斥通路、抗原加工和呈递等信号途径参与了GDM的发病过程,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得出单核细胞、M2巨噬细胞在GDM胎盘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分别呈下降(P<0.05)和上升趋势(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分娩后的GDM胎盘组织中C3、CXCL10、HLA-B、HLA-C mRNA表达均较非GDM胎盘有组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胎盘变化中潜在的关键基因为C3、HLA-C、HLA-B、CXCL10,单核细胞、M2巨噬细胞可能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3年01期 v.48;No.268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1K]
    [网刊下载次数:38 ]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42 ]
  • 头花蓼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抗炎及抗菌活性

    陈涛;何磊;林燕;

    目的 探讨苗药头花蓼不同提取物(水、乙醇、乙酸乙酯及正丁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抗炎及抗菌活性。方法 采集11批次黔产苗药头花蓼药材,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备水、乙醇、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苗药头花蓼提取物,用1,1二苯基-2-苦酰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抗氧化活性、用脂多糖(LPS)诱导产生NO模型筛选抗炎活性、用微量肉汤倍比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其抗菌活性。结果 乙酸乙酯提取物浓度为10 mg/L时,对DPPH的清除率为90%~99%;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绿脓杆菌(PA)及大肠杆菌(EC)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8~0.65 g/L、0.13~0.82 g/L及0.15~0.78 g/L;在抗炎活性测试中,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NO的生成,抑制率为70%。结论 苗药头花蓼乙酸乙酯提取物与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及抗菌活性。

    2023年01期 v.48;No.268 43-4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网刊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02 ]
  • 不同浓度七氟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和神经组织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田杰;米娜;吕之勇;杨春涛;刘尊鸿;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七氟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大鼠心肌及神经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功构建MIR模型的健康雄性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吸入氧气(O_2)]、1%七氟醚+O_2组(A组,吸入1%七氟醚+O_2)、2%七氟醚+O_2组(B组,吸入2%七氟醚+O_2)、3%七氟醚+O_2组(C组,吸入3%七氟醚+O_2)及4%七氟醚+O_2组(D组,吸入4%七氟醚+O_2);各组大鼠吸入相应气体6 h,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与收缩压乘积(RPP)];之后麻醉处死各组大鼠,取心脏分离左心室称重,制作切片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危险区和梗死区面积;取左心室前壁心肌组织制作心肌组织匀浆,使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活性、经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蛋白、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损伤指标[心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总蛋白激酶B(t-Akt)、B细胞淋巴瘤蛋白2(Bcl-2)及心肌细胞凋亡率];抽取尾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血清核转录因子-kB(NF-k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A、B、C及D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域面积均缩小,血清NF-kB、TNF-α及IL-6水平均降低,心肌组织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p-Akt、t-Akt及Bcl-2水平均降低,脑组织NSE、S100B蛋白水平均降低,且呈现剂量反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HR、MAP及RP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浓度七氟醚均可改善MIR大鼠的炎性反应,缓解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心肌损伤,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大脑神经功能,且作用效果呈现剂量反应。

    2023年01期 v.48;No.268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网刊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3 ]
  • 贵州黔西南地区孕妇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突变类型

    李盼盼;张秀秀;向玉婷;唐大春;黄婵;常华;慕容红梅;

    目的 分析黔西南地区孕妇地中海贫血(地贫)的基因突变类型分布、基因频率及特有基因型数据。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0月20 209例孕妇人群,于孕11~38周时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NGS)结合跨越断裂点的PCR技术(Gap-PCR)检测血红蛋白地贫基因。结果 20 209例样本中共检测出地贫基因突变2 854例,地贫基因携带率为14.122%;其中α-地贫基因突变1 954例,共56种类型(其中有12种类型为新发现的致病性不清楚的变异体,统归为不确定型,基因频率为1.726%),基因频率前3位依次为-α~(3.7)(39.646%)、--~(SEA)(25.398%)、α~(CS)(14.159%); β-地贫基因突变749例,共52种类型(其中有17种类型为新发现的致病性不清楚的变异体,统归为不确定型,基因频率为5.507%),基因频率前三位依次为β~(CD 17 (A> T))(40.529%)、β~(CD 41/42 (-TTCT))(27.753%)、β~(IVS-II-654 (C> T))(7.159%); αβ-复合型地贫突变151例,共45种类型,以αα/-α~(3.7)&β~(CD 17 (A> T))/β~N多见(36例,构成比23.841%)。结论 黔西南州地区α-地贫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αα/-α3.7,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β~(CD 17 (A> T))/β~N,并发现多种致病性尚不清楚的新发基因和罕见突变类型,具有地区特异性。

    2023年01期 v.48;No.268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网刊下载次数:33 ]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15 ]
  • 胍丁胺对吗啡耐受小鼠蓝斑核组织中μ-阿片受体和自噬相关蛋白的作用机制

    兰岚;陆巍;

    目的 探讨胍丁胺(AG)对吗啡(Mor)耐受小鼠蓝斑核(LC)组织中μ-阿片受体(MOR)和自噬相关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成年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Mor组、AG-Mor组及AG组,皮下注射给药法建立小鼠慢性Mor耐受模型,采用温水甩尾法测定各组小鼠给药前及给药第1~7天的甩尾潜伏期(TFL);造模结束后麻醉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各组小鼠LC组织中MOR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LC组织中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家蚕隔离体蛋白1(P62)的表达。结果 与Mor组比较,AG-Mor组小鼠TFL下降趋势较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Mor组比较,AG-Mor组小鼠LC组织中MO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62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NS组比较,Mor组小鼠LC组织中LC3-Ⅱ/LC3-Ⅰ比值与P62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G抗Mor耐受形成的机制可能与增加Mor耐受小鼠LC组织中MOR蛋白表达量、降低P62含量有关。

    2023年01期 v.48;No.268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8K]
    [网刊下载次数:38 ] |[阅读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8 ]

临床研究

  • 胆总管微创手术取石后两种引流方式发生胆漏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建立

    马金玉;吕超;肖晶晶;刘徐洋;何楠;谷化剑;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与T管引流术术后发生胆漏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后发生胆漏预测模型。方法 将27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一期缝合组和T管引流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回归分析术后胆漏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经PSM处理后,两组患者各保留59例,基线资料组间分布均衡;与T管引流组相比,一期缝合组的术后进食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止痛药物用药次数也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总管直径<1 cm、术前营养得分≥2分、主刀手术者独立操作例数<30例是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胆漏预测模型联合预测因子AUC值为0.785、95%CI为0.689~0.882,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一期缝合患者恢复较快,胆总管直径<1 cm、术前营养得分≥2分、主刀手术者独立操作例数<30例是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胆漏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年01期 v.48;No.268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网刊下载次数:33 ] |[阅读次数:59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56 ]
  • 贵州省血友病A患儿治疗后抑制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龚鑫;何志旭;李燕;何芸;杨灿;李闯;张涛涛;杨玉婷;申开慧;黄璟;

    目的 探讨贵州省血友病A(HA)患儿抑制物产生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贵州省HA患儿210例,抽取HA患者外周血,采用Bethesda法检测患儿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水平,据抑制物浓度分为抑制物阳性组和阴性组,收集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FⅧ活性、HA确诊时间、治疗方式(按需治疗和预防治疗)、治疗药品种类、HA家族史、HA抑制物家族史、暴露日(EDS)、首次暴露年龄、基因突变类型及高强度暴露史等];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HA患儿抑制物产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贵州省HA患儿中检出抑制物阳性51例(24.3%),治疗方式、抑制物家族史、基因突变类型与抑制物的产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民族、血友病分型、HA家族史、暴露日与抑制物的产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需治疗(OR=2.727,95%CI为0.233~2.386)、抑制物阳性家族史(OR=0.448,95%CI为0.313~0.642)及高风险基因突变类型(OR=0.682,95%CI为0.536~0.869)为抑制物产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按需治疗、有抑制物阳性家族史及高风险基因突变类型特征的贵州省HA患儿更容易产生抑制物。

    2023年01期 v.48;No.268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网刊下载次数:30 ] |[阅读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1 ]
  •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冷刀锥切术后发生切缘阳性的因素分析

    周颖;焦薇;

    目的 探讨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宫颈冷刀锥切(CKC)术后发生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CKC术后HSIL患者20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孕次、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转化区、活检点数、病变是否累及腺体、锥切宽度、锥切高度、术前活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病理等级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HSIL患者CKC术后发生切缘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HSIL患者CKC术后发生切缘阳性者67例,检出率为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阳性HSIL患者的孕次、HPV16/18型感染、活检点数、累及腺体、CIN病理等级与阴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累及腺体、活检点数≥3个、HPV16/18型感染及CINⅢ是HSIL患者行CKC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SIL患者CKC术后切缘阳性的发生受其孕次、HPV16/18型感染、病变累及腺体以及CIN病理等级等因素影响。

    2023年01期 v.48;No.268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网刊下载次数:19 ]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28 ]
  • 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Nedd4L与Cbl-b蛋白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冯浩;代雅玲;章君仪;陈梦娇;彭世雄;唐桦;高丽娜;谭文;贾晓敏;

    目的 探讨皮肤黑色素瘤(CMM)组织中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样蛋白(Nedd4L)和环指型泛素连接酶(Cbl-b)蛋白的表达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40例CMM患者和50例良性痣患者分别作为CMM组和对照组,收集CMM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特征(发生部位、是否发生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是否有溃疡等)信息;取2组患者手术切除组织存档蜡块制作切片,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检测2组患者Nedd4L和Cbl-b的表达;随访CMM组患者的3年生存情况,应用Cox单因素分析模型分析评估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Nedd4L、Cbl-b单一和联合检测对CMM组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Nedd4L和Cbl-b蛋白在CMM组中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年龄、肿瘤发生转移、肿瘤溃疡、临床分期、肿瘤厚度、Nedd4L及Cbl-b阳性表达是影响CMM预后的关键因素(P<0.05);联合检测Nedd4L和Cbl-b蛋白对CMM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高于单个指标检测(P<0.05)。结论 CMM患者病变组织中Nedd4L和Cbl-b蛋白呈高表达,2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预后评价的准确性及灵敏性。

    2023年01期 v.48;No.268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7K]
    [网刊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8 ]
  • 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与关节结构的相关性

    杨灿;班灵英;程山;颜永燕;金皎;

    目的 探讨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与关节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18岁血友病A患儿89例,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诊断及治疗时间等);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预防治疗组(长期且定期静脉注射FⅧ,n=20)、按需治疗组(发生出血时注射FⅧ,n=15)及按需转预防组(早期使用按需治疗,后期转为预防治疗,n=54),预防治疗组又分为大剂量预防组(n=9,25~40 U/kg)、中剂量预防组(n=5,15~<25 U/kg)及小剂量预防组(n=6,10~<15 U/kg);采用近3年年关节出血率(AJBR)评价各组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血友病A患儿双侧肘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并使用中国血友病早期关节超声检测(HEAD-US-C)量表进行关节结构评分,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与关节结构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6岁组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阳性率及关节病变检出率分别低于7~18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治疗组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阳性率分别低于按需治疗组、按需转预防治疗组(P<0.05),按需转预防治疗组关节病变检出率低于按需治疗组(P<0.05);按需治疗组患儿关节软骨病变及骨病变检出率高于预防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友病A患儿中关节出血阳性者的关节病变检出率高于关节出血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友病A患儿AJBR与HEAD-US-C总评分有相关性(r=0.548,P<0.05)。结论 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越多,关节结构损伤越重;FⅧ预防治疗可减少血友病A患儿关节出血。

    2023年01期 v.48;No.268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网刊下载次数:44 ]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6 ]
  • 丁苯酞联合舍曲林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NT-3、BDNF、5-HT水平的影响

    方登富;蒋世杰;柯莉;蒋丝丽;顾平;

    目的 分析丁苯酞联合舍曲林对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神经营养因子-3(NT-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158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均分为联合组(79例,丁苯酞联合舍曲林口服)和舍曲林组(79例,盐酸舍曲林口服),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检测2组患者血清NT-3、BDNF及5-HT水平,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治疗效果;于治疗前、治疗第4及12周时,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治疗12周时,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94.94%)高于舍曲林组(81.01%,P<0.05),UPDRS、PDQ-39、HAMD及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舍曲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4、12周时,2组患者MMSE评分逐渐升高,且治疗4和12周时联合组高于舍曲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12周时的血清NT-3、BDNF、5-HT水平高于治疗前,联合组高于舍曲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舍曲林可改善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帕金森、抑郁、焦虑症状及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联合治疗提高患者血清NT-3、BDNF、5-HT水平有关。

    2023年01期 v.48;No.268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网刊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68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276 ]
  • 老年AECOPD患者IL-8和NF-κB及ICAM-1与肺功能的关系

    吴洁;向英;谢芳;徐静雯;王璋;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核转录因子(NF-κB)及细胞黏附分子-1(ICAM-1)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125例老年AE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老年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初入院或体检时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血清IL-8、NF-κB、ICAM-1水平;根据AECOPD患者严重程度(COPD分级)将观察组分为观察a组(COPD重度、极重度,n=72)和观察b组(COPD轻度、中度,n=53)两亚组,对比两亚组患者肺功能指标、血清IL-8、NF-κB及ICAM-1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血清IL-8、NF-κB、ICAM-1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AECOPD患者FEV1/FVC、FEV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IL-8、NF-κB、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FEV1/FVC、FEV1%均低于观察b组,血清IL-8、NF-κB、ICAM-1水平均高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AECOPD患者血清IL-8、NF-κB、ICAM-1水平与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AECOPD患者血清IL-8、NF-κB、ICAM-1与肺功能关系密切,患者炎症反应越高,其肺功能损伤越严重。

    2023年01期 v.48;No.268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网刊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43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35 ]
  • 剖宫产术后待产孕妇腹壁手术切口皮肤瘢痕增生的影响因素

    刘艺;刘艳;董芳燕;张凤宁;王飞云;

    目的 探讨剖宫产手术后待产孕妇腹壁手术切口皮肤瘢痕增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仅有1次剖宫产手术史的待产孕妇236名,根据温哥华瘢痕评分表(VSS)评分大小分为瘢痕良好组(VSS评分≤4分,n=87)和瘢痕增生组(VSS评分>4分,n=149),收集2组入选待产孕妇的基本信息[年龄、文化程度、身高、孕前体质量、体质量指标(BMI)及前次剖宫产时间]、前次剖宫产术后6个月内膳食摄入状况及其他相关信息(睡眠情况、切口方向、切口感染、糖尿病史及瘢痕体质家族史),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待产孕妇皮肤瘢痕增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瘢痕良好组和瘢痕增生组入选待产孕妇术后6个月内饮食口味、含维生素E的食物摄入、含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前次剖宫产术切口方向、是否患糖尿病、瘢痕体质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辛辣饮食、腹壁纵向手术切口是剖宫产术后瘢痕增生的危险因素(OR=2.680、4.462,P<0.05),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是剖宫产术后瘢痕增生的保护因素(OR=0.798,P<0.05)。结论 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控制辛辣食物摄入、控制血糖、选择腹壁横切口可预防剖宫产术后待产孕妇皮肤瘢痕的过度增生。

    2023年01期 v.48;No.268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网刊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15 ]
  • 茶多酚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对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标及龈沟液炎症因子的影响

    冯辉;陈一;吕宗凯;岳秋菊;

    目的 探讨茶多酚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对牙周炎患者临床疗效、牙周指标及龈沟液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牙周炎患者9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盐酸米诺环素治疗)和观察组(盐酸米诺环素+茶多酚治疗),连续治疗8周,治疗结果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牙周指标(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及探诊出血指数);收集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龈沟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观察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牙周炎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牙周炎患者探诊深度>4 mm位点比例、菌斑指数及探诊出血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CRP、TNF-α及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2组牙周炎患者不良反应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茶多酚联合盐酸米诺环素可提高牙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牙周指标,降低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

    2023年01期 v.48;No.268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网刊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6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95 ]
  • 孟鲁司特钠联合小儿咳喘灵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外周血mDCs和pDCs及疗效的影响

    陶钧宇;袁晓云;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小儿咳喘灵颗粒治疗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11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雾化及孟鲁斯特纳治疗)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儿咳喘灵颗粒治疗),收集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及4周采集2组患儿外周血静脉血2 mL,采用流式细胞仪四色分析法方法检测外周血mDCs和pDCs,并计算mDCs/pDCs的比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采用自制病情严重程度量表评估患儿日间和晚间咳嗽严重程度、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随访1年,记录2组患儿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第1、2、3及4周,2组患儿外周血pDCs比例分别低于治疗前(P<0.05),mDCs/pDCs比值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2和3周观察组患儿外周血pDCs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pDCs比例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2组患儿治疗第4周早、晚咳嗽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肺功能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病例无脱落,观察组复发率(5.45%)低于对照组(18.82%,P<0.05)。结论 孟鲁斯特纳联合小儿咳喘灵颗粒治疗可快速降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外周血pDCs比例,提升mDCs/pDCs比值,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优化肺功能且预后较好。

    2023年01期 v.48;No.268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网刊下载次数:27 ]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38 ]
  • 下载本期数据

访问量:28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