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专栏

  • 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对高糖诱导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胶质增生的作用及机制

    酆啸;龙秋双;甘诗泉;沈祥春;陈妍;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ERS)抑制剂4-苯基丁酸(4-PBA)对高糖(HG)诱导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胶质增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Müller细胞,选择0、0.1、0.25、0.5、1、2.5、5、7.5、10 mmol/L 4-PBA预处理细胞1 h, 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和48 h后,采用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Müller细胞存活率;对数生长期Müller细胞分为Control组(5.5 mmol/L葡萄糖)、Mannitol组(34.5 mmol/L甘露醇+5.5 mmol/L葡萄糖)、HG组(40 mmol/L葡萄糖)、4-PBA-L组(1 mmol/L 4-PBA+40 mmol/L葡萄糖)及4-PBA-H组(5 mmol/L 4-PBA+40 mmol/L葡萄糖),各组细胞分别给与相应处理,4-PBA-L和4-PBA-H组给予不同浓度4-PBA预作用1 h,再给予40 mmol/L葡萄糖作用细胞48 h;处理结束后,采用Giemsa染色法观察各组Müller细胞的形态学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üller细胞活性和细胞周期;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Müller细胞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PERK(p-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磷酸化-eIF2α(p-eIF2α)、转录激活因子(ATF4)、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的蛋白表达。结果 HG组Müller细胞较Control组数目急剧增多、细胞形状变圆、细胞间隙变小,4-PBA-L、4-PBA-H组Müller细胞数较HG组减少、细胞形状恢复长条形、间隙变宽;MTT检测结果显示,HG组Müller细胞的存活率和细胞周期S期水平较Control组增加(P<0.05),4-PBA-L、4-PBA-H组Müller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周期S期水平则较HG组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G组Müller细胞中GRP78、p-PERK、p-eIF2α、ATF4、GFAP及VEGF-A蛋白表达较Control组升高(P<0.05),4-PBA-L、4-PBA-H组Müller细胞中GRP78、p-PERK、p-eIF2α、ATF4、GFAP及VEGF-A蛋白表达则较HG组降低(P<0.05)。结论 4-PBA可抑制HG诱导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异常增殖并降低细胞的胶质增生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ERS有关。

    2022年12期 v.47;No.267 1365-1371+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0K]
    [网刊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23 ]

基础研究

  • PDTC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SDF-1、IL-1β、TNF-α表达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周明;路艳林;彭进;万昌武;戴佳琳;王杰;夏冰;

    目的 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PDTC)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主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的影响。方法 24只6周龄ApoE-/-雄性小鼠均分为对照(CON)组(普通饲料喂养)、高脂(HFD)组(高脂饲料喂养)及PDTC组(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60 mg/kg PDTC),喂养16周处死,取小鼠主动脉制作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根部血管AS面积的大小、Elisa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SDF-1、IL-1β及TNF-α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上述3个指标表达与血管内AS病灶面积大小的关系。结果 各组ApoE-/-小鼠主动脉AS面积比较,HFD组>PDTC组、CON组ApoE-/-小鼠主动脉未见AS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poE-/-小鼠血清SDF-1、IL-1β及TNF-α表达水平比较,大小依次表现为HFD组>PDTC组>CO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E-/-小鼠血清SDF-1、IL-1β及TNF-α表达与血管内AS面积大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PDTC可降低ApoE-/-小鼠血清中SDF-1、IL-1β及TNF-α的表达,减轻AS病变。

    2022年12期 v.47;No.267 1372-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1K]
    [网刊下载次数:19 ]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58 ]
  • 基于RNA-Seq技术的真菌病毒AfPV1感染对寄主黄曲霉基因表达的影响

    江银辉;杨碧;刘翔;田询;禹文峰;齐晓岚;吴昌学;

    目的 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探讨真菌病毒黄曲霉(A.flavus)partitivirus 1(AfPV1)感染对寄主A.flavu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无病毒感染的A.flavus菌株LD-F1和真菌病毒AfPV1感染的A.flavus菌株LD-F1-b的RNA进行文库构建和RNA-Seq;以A.flavus菌株NRRL 3357(GCA_009017415.1)的基因组为参考,分析RNA-Seq测序结果中有差异表达的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随机选取12个DEGs,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转录组进行验证。结果 样品RNA完整无污染,测序结果可靠,错误率0.02%,测序的结果能够成功比对到A.flavus的基因组序列(>56%);获得真菌病毒AfPV1感染的A.flavus的DEGs有4 127个;GO富集分析显示,DEGs涉及A.flavus的氧化还原过程、单生物过程、单生物代谢过程、跨膜转运、谷氨酰胺家族氨基酸代谢过程、谷氨酰胺家族氨基酸生物合成过程、二羟酸代谢过程及血红素结合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s参与A.flavus代谢通路中的戊糖与葡萄糖醛酸互相转换、非同源重组末端连接、氮代谢、错配修复、同源重组、DNA复制、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及碱基切除修复等;qRT-PCR的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结论 真菌病毒AfPV1感染A.flavus能够引起基因表达差异,DEGs涉及A.flavus生命过程中多个基因和多个信号通路。

    2022年12期 v.47;No.267 1377-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网刊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7 ]
  • 色胺酮对小鼠血小板扩展和粘附及斑块回缩的作用

    田晓云;袁兆伟;郭芳;熊秀琴;任天和;刘刚;罗俊;

    目的 探讨色胺酮对小鼠血小板扩展、粘附及斑块回缩的作用。方法 昆明种小鼠麻醉采血后制备小鼠洗涤血小板、并调整数目为5×10~9个/L,分为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溶剂)、色胺酮组(10μmol/L色胺酮)及阳性药组(0.5 mg/L替罗非班),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血小板的扩展和粘附情况,并使用ImageJ软件评估各组小鼠血小板的扩散面积和粘附数目;调整洗涤血小板数目为200×10~9个/L,分为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溶剂)、色胺酮低剂量组(5μmol/L色胺酮)、色胺酮高剂量组(10μmol/L色胺酮)及阳性药组(0.5 mg/L替罗非班),采用斑块回缩实验观察各组小鼠血小板斑块回缩的程度。结果 在纤维蛋白原表面上进行扩展后,对照组小鼠血小板单个平均扩展面积较空白组增加(P <0.01),色胺酮组和阳性药组小鼠血小板单个平均扩展面积较对照组减少(P <0.05或P <0.01);在胶原表面上粘附后,对照组和阳性药组小鼠血小板的粘附数目较空白组增加(P <0.05),色胺酮组小鼠血小板的粘附数目较对照组减少(P <0.05);与对照组相比,色胺酮低、高剂量组小鼠血小板斑块回缩程度被抑制,阳性药组小鼠血小板未见斑块回缩。结论 色胺酮可抑制小鼠血小板扩展、粘附及斑块回缩功能。

    2022年12期 v.47;No.267 1385-1389+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网刊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25 ]
  • 细胞色素P4502E1稳定转染Flp-In~(TM) CHO细胞模型的建立

    赵永龙;郭玮钰;龙昌兰;陆定艳;陈帅帅;李勇军;刘亭;

    目的 构建稳定表达细胞色素P450家族2亚家族E成员1(CYP2E1)的Flp-In~(TM) CHO细胞系,并进行药物相互作用筛选。方法 利用Lipofectamine~?2000转染试剂将pcDNA5/FRT-CYP2E1重组质粒和pcDNA5/FRT-空质粒-并转染Flp-In~(TM) CHO细胞,采用潮霉素B(500 mg/L)进行稳定性筛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细胞中是否成功插入能够表达CYP2E1酶的目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YP2E1 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对乙酰氨基酚(APAP)检测CYP2E1酶对APAP的毒性敏感性。结果 与Flp-In~(TM) CHO空质粒组比较,PCR结果显示Flp-In~(TM) CHO-CYP2E1细胞分别在2 000 bp、200 bp左右有CYP2E1酶目的基因的明显条带;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lp-In~(TM) CHO-CYP2E1细胞的CYP2E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01);APAP检测结果显示CYP2E1酶对APAP的毒性敏感性也显著增强。结论 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CYP2E1的Flp-In~(TM) CHO细胞模型,且表达的CYP2E1酶对APAP的毒性敏感性增强。

    2022年12期 v.47;No.267 1390-1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网刊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4 ]
  • 复方七芍降压片对SHR大鼠内皮细胞线粒体自噬和炎症应激的影响

    曹彦花;雍苏南;李苏;乐金海;李俊;王忠良;刘梅;刘慧;

    目的 分析复方七芍降压片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内皮细胞线粒体自噬和炎症应激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HR大鼠均分为空白组[予10 mg/(kg·d)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予10 mg(kg·d)厄贝沙坦灌胃]及复方七芍(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5、10、20 mg/(kg·d)复方七芍降压片灌胃],1次/d、连续30 d;麻醉处死大鼠并取腹主动脉组织检测PINK1蛋白、Parkin蛋白、LC3蛋白、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以高剂量组PINK1蛋白、Parkin蛋白、LC3蛋白含量为因变量,以MDA、SOD、CAT、IL-1β、TNF-α、NO含量为自变量,分别拟合回归方程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综合影响。结果 阳性对照组、复方七芍各剂量组大鼠腹主动脉组织内皮细胞PINK1、Parkin、LC3、MDA、IL-1β、TNF-α以及NO含量高于空白组,复方七芍各剂量组低于阳性对照组,其中复方七芍低剂量>中剂量组>高剂量组(P<0.05);阳性对照组、复方七芍各剂量组大鼠腹主动脉组织内皮细胞SOD、CAT含量低于空白组,复方七芍各剂量组高于阳性对照组,其中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P<0.05);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复方七芍各剂量组大鼠PINK1蛋白、Parkin蛋白、LC3蛋白含量与MDA、CAT、IL-1β、TNF-α、NO含量呈正相关,与SOD、CAT含量呈负相关(P<0.05);MDA、SOD、CAT、IL-1β、TNF-α、NO含量对PINK1、Parkin、LC3蛋白含量的综合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七芍降压片能明显改善SHR大鼠内皮细胞的炎症应激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影响线粒体自噬有关。

    2022年12期 v.47;No.267 1396-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网刊下载次数:28 ] |[阅读次数:72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52 ]
  • 人参皂苷Rg1对高氧诱导新生大鼠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张有辰;李慧文;金福;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GRg1)对高氧诱导新生大鼠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50只新生Wistar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不造模,常氧吸入),其余40只高氧诱导制备大鼠脑损伤模型、并随机均分为高氧组(只造模)和10 mg/kg(低剂量)GRg1组、20 mg/kg(中剂量)GRg1组、40 mg/kg(高剂量)GRg1组,自造模第1天开始,GRg1各剂量组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GRg1,对照组和高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7 d;干预结束时,乙醚蒸汽麻醉各组大鼠,断头取脑组织,采用干湿重法称量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和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鸟苷-生物素刻痕末端标记(TUNEL)染色分别观测脑组织学特征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组织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和磷酸化JNK(p-JNK)蛋白的表达。结果 高氧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较对照组升高(P<0.01),各剂量GRg1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较高氧组降低(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及结构完整,高氧组和低剂量GRg1组大鼠脑组织可见大量坏死细胞、细胞水肿和空泡,中、高剂量GRg1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空泡变性减少、形态结构较为完整;TUNEL染色显示,高氧组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中、高剂量GRg1组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较高氧组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高氧组大鼠脑组织JNK、p-JNK蛋白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升高(P<0.01),低、中、高剂量GRg1组大鼠脑组织JNK、p-JNK蛋白阳性表达率较高氧组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 GRg1对高氧诱导新生大鼠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调节JNK及p-JNK表达有关。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03-1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6K]
    [网刊下载次数:35 ]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94 ]
  • 多模式镇痛对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的作用及机制

    李斐;杨晓惠;迟晓慧;候俊德;陈永学;陈娟;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对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CCI)大鼠腰椎背根神经节(DRG)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暴露右侧坐骨神经、不结扎)、模型组(行右侧CCI术损伤坐骨神经)及多模式镇痛组[行CCI术,管饲法(曲唑酮)联合腹腔注射(加巴喷丁)镇痛处理,术后第1天开始连续给4 d];术后第14天采用挖洞和筑巢试验检测各组大鼠的挖土重量和筑巢能力,采用痛觉测试仪检测术后第3、7及14天各组大鼠的疼痛阈值;术后第14天麻醉处死各组大鼠,取手术侧腰椎DFG,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腰椎DRG中CD3+T细胞,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腰椎DRG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AT2 receptor)、磷酸-p38 MAPK(P-p38 MAPK)单克隆抗体、磷酸-p44/pp42 MAPK(P-p44/p42 MAPK)和p42/p44 MAPK(ERK1/2)的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手术后挖土重量和筑巢能力得分均表现为模型组<多模式镇痛组<对照组(P<0.05);各组大鼠手术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的疼痛阈值均表现为模型组<多模式镇痛组<对照组(P<0.05);各组大鼠DGF中表达AngⅡ的CD3+T细胞和未表达AngⅡCD3+T细胞数量差异表现为模型组>多模式镇痛组>对照组(P<0.05);模型组和多模式镇痛组大鼠DRG中AngⅡ和AT2 receptor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多模式镇痛组大鼠DRG中AngⅡ和AT2 receptor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各组大鼠DRG中前体-NGF和成熟-NGF表达为对照组>多模式镇痛组>模型组(P<0.05),TrkA表达及AngⅡ、AT2、P-p38 MAPK、P-p44/p42 MAPK蛋白表达均表现为模型组>多模式镇痛组>对照组(P<0.05)。结论 多模式镇痛可缓解CCI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其机制与抑制腰椎DRG中AngⅡ/AT2 receptor信号级联反应和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CD3+T细胞向DRG的浸润有关。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09-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网刊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0 ]

临床研究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血液灌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机制

    刘晓曼;余厚友;龚晓亮;戴晓刚;王建龙;范乔;郭风;高烨;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60例急性PQ中毒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HA330灌流器血液灌流治疗)和观察组(CRRT+HA330灌流器治疗),连续处理5 d,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采集2组急性PQ中毒者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取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Q、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酸(ALT)、总胆红素(TBIL)、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血肌酐(Scr)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及C-反应蛋白(CRP),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功能指标(CD3+、CD4+及CD8+);随访并记录2组急性PQ中毒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2组急性PQ中毒患者治疗后第3天PQ、MDA、MP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3天PQ、MDA及MP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天观察组急性PQ中毒患者血清TBIL、ALT、Scr及CK-MB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急性PQ中毒者治疗后第3天TBIL、ALT、Scr及CK-M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3天观察组急性PQ中毒者IL-6、IL-1及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第3天血清IL-6、IL-1及CRP水平均分别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3天观察组急性PQ中毒者CD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急性PQ中毒者治疗后第3天CD3+、CD4+及CD4+/CD8+水平均分别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与单独血液灌流治疗比较,CRRT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清除PQ中毒患者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改善肝肾功能有关。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16-1421+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网刊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06 ]
  • 贵阳市470例40~60岁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

    利心怡;杨琳;钟晓玲;刘可;

    目的 探讨贵阳市470例40~60岁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贵阳市470例40~60岁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入选对象的一般资料(文化程度、工作状态、月收入、家庭关系、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及饮食口味等),将入选对象分为40~44岁、45~49岁、50~54岁及55~60岁4个年龄组,分析各年龄组妇女围绝经症状检出率、各系统围绝经期症状及各种症状检出率;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评估各年龄组入选对象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92.13%围绝经期妇女改良Kupperman评分>6分,大多数围绝经期妇女的围绝经期症状为中度;各年龄组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症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60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各系统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依次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血管舒缩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处于前5位的症状依次为失眠、潮热出汗、易激动、骨关节痛、疲乏;各年龄组妇女皮肤蚁走感、眩晕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月收入、家庭关系和饮食口味是40~60岁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此次调查的470例40~60岁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较高,以中度为多,文化程度、月收入、家庭关系及饮食口味是围绝经期症状严重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22-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网刊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67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13 ]
  •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NT-proBNP水平与围术期并发症的关系

    周倩;邹小华;王丰;谌旻欢;全静;陈洁娟;高鸿;

    目的 探讨术前不同水平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对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93例,根据患者术前NT-proBNP的水平分别分为正常组(NT-proBNP≤88 ng/L)、轻度升高组(89 ng/L<NT-proBNP≤400 ng/L)、中度升高组(401 ng/L<NT-proBNP≤1 000 ng/L)及重度升高组(NT-proBNP>1 001 ng/L);记录患者术中手术时长、麻醉时长、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后并行时间、再灌注性室颤率、输入液体量、输入自体血量及失血量,记录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分析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再灌注室颤发生率。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中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转机时间和术中输入液体量增加,重度升高组术中失血量增加(P<0.05);与轻度升高组比较,中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后并行时间、术中输入液体量、术中失血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中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再灌注室颤发生率增加,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P<0.05);与轻度升高组比较,重度升高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中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ICU停留时间延长,重度升高组住院时间延长(P<0.05);与轻度升高组比较,重度升高组ICU停留时间及住院天数延长(P<0.05);与中度升高组比较,重度升高组住院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NT-proBNP水平增高可导致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再灌注性室颤率、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加。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29-1433+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网刊下载次数:39 ]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3 ]
  • 外周血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袁帅;朱元媛;周雅娟;龚咪;

    目的 探讨外周血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Tscm)和调节性T细胞(Treg)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行腹腔镜切除根治术治疗的卵巢癌患者83例作为研究组,以6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组术后24 h内、对照组体检当日的外周血,检测Tscm及Treg比率,分析卵巢癌患者外周血Tscm、Treg比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术后随访3年,统计卵巢癌患者生存情况,并比较死亡组和生存组患者的Tscm、Treg比率;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外周血Tscm、Treg对卵巢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研究组Tscm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reg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不同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腹水卵巢癌患者外周血Tscm、Treg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患者Tscm比率低于生存组、Treg比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外周血Tscm、Treg比率均为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 ROC分析显示,外周血Tscm、Treg比率单独及两者联合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82.61%、69.57%、69.57%,特异度分别为70.69%、75.86%、92.28%,AUC分别为0.756、0.743、0.892,。结论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Tscm比率偏低、Treg比率偏高,两者联合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效能较高。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34-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网刊下载次数:25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22 ]
  • 不同年龄段儿童及青年正畸重要解剖结构成熟度的CBCT研究

    冯宇婷;秦波;张军梅;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及青年正畸重要解剖结构成熟度的特征以及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就诊口腔科拍摄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6~10岁、11~13岁、14~16岁以及17~20岁共4组,检测各年龄组被检者腭中缝(MPS)成熟度、颧颌缝(ZMS)成熟度、蝶枕软骨结合(SOS)闭合程度、腭长以及腭厚,并分析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6~10岁组和11~13岁组被检者的MPS、ZMS成熟度主要处于前3个阶段,14~16岁组和17~20岁组被检者的MPS成熟度主要处于后3个阶段,而ZMS成熟度主要处于后2个阶段;6~10岁和11~13岁组被检者的SOS闭合程度主要处于前2个阶段,14~16岁和17~20岁组被检者主要处于后2个阶段,17~20岁组被检者的SOS大多数已完全闭合;14~16岁组被检者SOS闭合程度3阶段的女生占比高于男生(P<0.05);腭长与腭厚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01);MPS及ZMS成熟度、SOS闭合程度与腭长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8、0.758、0.428,P<0.01),腭厚与MPS成熟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CBCT检测MPS及ZMS成熟度、SOS闭合程度、腭长及腭厚等指标,有助于临床正畸时机的选择。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40-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6K]
    [网刊下载次数:25 ]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99 ]
  • 血浆β-羟丁酸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影响

    刘微;蒋智;姚雨彤;刘会;宋勃;邓世燕;潘裕佳;韦方;吴强;

    目的 探讨血浆β-羟丁酸(β-HB)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影响。方法 282例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按血浆β-HB水平分为β-HB正常组(<0.3 mmol/L,n=189)和β-HB升高组(≥0.3 mmol/L,n=93),收集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情况、血运重建、心脏超声、血脂及血生化等);2组患者出院后随访3年,记录发生心源性死亡事件,采用Kaplan-Meir生存分析比较2组患者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血浆β-HB水平对STE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影响。结果 β-HB正常组和升高组患者中发生心源性死亡分别为12例(6.3%)和19例(20.4%);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β-HB正常组STEMI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β-HB升高组(P<0.001);Cox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浆β-HB可增加STEMI患者的心源性死亡风险(HR为1.07,95%CI为1.01~1.19,P=0.029)。结论 血浆β-HB是STEMI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48-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网刊下载次数:20 ]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13 ]
  • 新TMEM67基因突变致眼-脑-肝-肾综合征的诊断及家系研究

    杨灿;金皎;

    目的 探讨眼-脑-肝-肾综合征(COACH综合征)的临床及家系特点。方法 以1例COACH综合征患者(先证者)及其3代内家系成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肝功能、肝脏弹力纤维检测、眼部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及其3代内家系成员的病史及体格检查,分别取先证者及其3代内家系成员外周血各2 mL,采用全外显子组捕获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先证者有智力发育落后、并趾畸形、先天性肝纤维化(CHF)、眼部视网膜外层结构缺损,MRI呈现典型的“磨牙征”和“蝙蝠征”;先证者大舅幼年发热后出现智力发育落后,余家属无类似症状;基因测序检测出先证者8号染色体跨膜蛋白67基因(TMEM67)c.725A>G(p.N242S)和c.1288+1G>A(splicing)双重杂合突变,其中c.725A>G(p.N242S)突变为父系遗传、为已有报道的突变,c.1288+1G>A(splicing)突变为母系遗传、为新发现的致病突变。结论 确诊患儿为COACH综合征,并诊断其家系遗传特点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时检测出COACH综合征新TMEM67突变位点。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53-1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2K]
    [网刊下载次数:36 ]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7 ]
  • 不同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

    武菁菁;李聪;马秀玲;郭月华;王晓云;马文革;翟红卫;蔡银素;

    目的 探讨不同绒毛膜性双胎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双胎妊娠产妇420例,根据绒毛膜性分为单绒毛膜组(MC组,n=116)和双绒毛膜组(DC组,n=304),比较2组产妇所产双胎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至少1个活产儿出现1种及以上情况:小于胎龄儿(SGA)、1 min Apgar评分低于7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及新生儿死亡]和良好结局的发生情况;收集所有双胎新生儿临床资料(母亲年龄、是否初产、母体是否有产科并发症、母体是否有慢性疾病、是否胎膜早破、羊水量是否异常、脐血流是否异常、是否早产、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小儿与大儿体质量及体质量不一致性),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C组和DC组双胎妊娠产妇所产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MC组双胎妊娠产妇所产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检出率(56.03%)高于DC组(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5,P=0.0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初产、脐血流异常、早产及双胎体质量不一致性≥20%为MC组双胎妊娠产妇所产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65、2.980、2.804、4.080,P<0.05),母体有产科并发症、早产、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及双胎体质量不一致性≥20%为DC组双胎妊娠产妇所产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35、2.447、2.787、2.659,P<0.05)。结论 与DC组比较,MC组双胎妊娠产妇双胎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检出率较高,且与初产、脐血流、早产及双胎体质量不一致性有关;DC双胎新生儿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则与母体产科并发症、早产、分娩方式及双胎体质量不一致性有关。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59-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网刊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54 ]
  • 肾移植术后患者的早期感染来源及致病菌株耐药性分析

    徐媛;刘宝;牛玉林;晁晟;张涛;杨麒臻;潘光辉;李海洋;

    目的 分析肾移植(KT)术后患者的早期感染来源及病原菌耐药性。方法 记录196例KT术后12月内患者的感染来源,并对患者留存的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病原菌类型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致病菌株的耐药率情况。结果 196例KT患者术后发生感染72例,感染率36.73%;送检标本1 792例次,检出阳性结果127例次(7.09%);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尿路感染和以供肾血管组织、灌洗液阳性表现的供体来源感染;检出感染病原菌12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6株、革兰阳性球菌42株、真菌9株;药敏实验结果显示,KT术后革兰阴性杆菌多为多重耐药或泛耐药菌群,其中嗜麦芽黄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最高;KT术后患者分离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最高的是溶血葡萄球菌,所有革兰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抗生素中头孢西丁钠、头孢唑林钠、氨苄西林以及厄他培南等在多个菌群中耐药率高达100%,达托霉素、呋喃妥因及喹奴普丁/达福普汀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KT患者术后早期较易发生耐药菌群感染,留存标本进行病原学培养有利于合理选用抗生素。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65-1469+1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网刊下载次数:30 ]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82 ]
  • 不同腰大池外引流量对SAH患者术后临床血液生化和脑脊液及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林树楷;李钢;周奋;王辉;曾坚锋;

    目的 探讨不同腰大池外引流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术后血液生化、脑脊液(CSF)及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方法 170例SAH患者据腰大池外引流量分为低引流量组(引流量<250 mL,n=79)和高引流量组(引流量≥250 mL,n=91),均由同一医师实施腰大池外引流术;分别于术后第2天(首次)和第5天(末次)收集2组SAH患者CSF,采用干化学分析法检测CSF常规和生化;同时抽取2组SAH患者静脉血,检测血小板(PLT)、肌酐(Cre)、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LAC)、降钙素原(PCT)、氯化物(CL)、胱抑素C(CPI-C)、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管紧张素(AT)、皮质醇激素(CS)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记录2组SAH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出血位置、手术类型及手术时间。结果 2组SAH患者收缩压、心率、PLT计数、血清Cre、血清ALT、谷草转氨酶AST在不同引流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引流时,2组SAH患者CSF蛋白定性、糖定性、白细胞计数、LAC、PCT、CL、CPI-C、FIB、CRP及ACTH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首次引流比较,2组SAH患者末次引流的CSF外观、蛋白定性、糖定性、白细胞计数、LAC、PCT、CL、CPI-C、FIB、CRP、AT、CS及ACTH含量等指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增加SAH患者腰大池外引流量可促进患者血液及CSF各项指标恢复。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70-1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网刊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1 ]
  • 雾化吸入不同剂量布地奈德与硫酸沙丁胺醇对AE-COPD患者小气道功能、CRP及Fbg水平的影响

    张谷香;刘芸芸;裴志强;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不同剂量布地奈德与硫酸沙丁胺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小气道功能、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影响。方法 117例AECOPD患者均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在吸氧、祛痰、抗感染及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2 mg/次、1.5 mg/次及1 mg/次的布地奈德治疗,治疗1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一秒有力呼气流量占有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呼出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MEF50%)、呼出25%~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MEF25%-75%)及外周血hs-CRP和Fbg水平,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高剂量组治疗有效率高于低剂量组(χ~2=5.619,P <0.05),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3组AECOPD患者FEV1/FVC、MEF50%、MEF25%-75%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 <0.05),外周血hs-CRP、Fb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 <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1,P=0.216)。结论 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与高剂量布地奈德治疗AECOPD患者疗效均较好,能有效改善小气道功能,降低hs-CRP及Fbg水平。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77-1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网刊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26 ]
  • 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缺陷患儿的肝功能及基因特点

    孙雁楠;朱莉;

    目的 探讨钠-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缺陷病患儿的肝功能及基因特点。方法 选取经基因测序确诊的NTCP缺陷病患儿(n=11)及其父母(n_父=11,n_母=11)为研究对象,收集NTCP缺陷病患儿的年龄、出生史、家族史及新生儿期黄疸等一般临床资料;抽取患儿入院治疗前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及胆汁酸(TBA);抽取患儿及父母外周血采用高通量测序法进行基因检测,对患儿突变基因与其父母基因进行Sanger验证,并运用Rare Exome Variant Ensemble Learner(REVEL)、Sortig Intolerant from Tolerant(SIFT)、PolyPhen-2、Mutationtation Taster、Genomic Evolutionary Rate Profiling(GERP~+)综合性预测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危害预测;随访患儿1年,检测血清ALT、AST、TBA、TBIL、DBTL及IBIL等肝功能指标。结果 11例NTCP缺陷病患儿,男6例(54.5%)、女5例(45.4%),确诊年龄40~221d、平均(99.82±69.63)d,血清ALT、AST、TBA、TBIL、DBIL及IBIL升高分别为8例(72.7%)、8例(72.7%)、11例(100%)、6例(54.5%)、7例(63.6%)及4例(36.4%);所有患儿均为SLC10A1基因(c.800C>T)纯合突变,父母为(c.800C>T)突变携带者,除检测到与疾病表型高度相关的SLC10A1基因突变外,还检测到与临床相关性不明确突变位点134个;治疗后患儿随访肝功能指标,除TBA外,其余指标下降良好,随着访时间延长TBA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NTCP缺陷病患儿肝功能异常以TBA增高为主要特征;SLC10A1基因突变是直接原因,已发现多个突变位点可致病,目前c.800C>T是热点突变,患者可呈杂合或纯合突变。

    2022年12期 v.47;No.267 1482-1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网刊下载次数:19 ]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1 ]


访问量:28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