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严;陈文章;汤磊;
斑蝥酸钠作为中国传统抗肿瘤药物斑蝥的活性成分斑蝥素的半合成衍生物,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凋亡,并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目前临床单独或联合用于中晚期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梳理了斑蝥酸钠研究开发历程以及在临床应用后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以期对斑蝥酸钠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2022年10期 1117-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网刊下载次数:41 ]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638 ] - 王贤;钟沁;刘芳;韦睿然;桂黎明;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桔梗皂苷D(PD)治疗肥胖的潜在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并通过体外实验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通过Gene Card、OMIM和TTD数据库检索肥胖相关靶点,使用CTD、HREB、SEA以及Swisse Target prediction等平台,并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获取PD的靶点,利用VENNY作图获取药物与疾病基因交集靶点并获得关键基因;利用STRING、R软件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与GO、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微生信平台将结果可视化,并构建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图;最后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PD分别与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及脂肪酸合成酶(FAS)进行分子对接;以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取对数生长期的3T3-L1前脂肪细胞,分别给予5、10、20、40、60、80μmol/L PD处理24、48及72 h;采用细胞增殖实验(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PD对3T3-L1前脂肪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PD在3T3-L1前脂肪细胞中脂滴的积累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PD对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S)的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获得PD与肥胖交集靶点131个,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10个; PPI结果显示,PD对应的关键靶点基因为蛋白激酶B-α(AKT1)、肿瘤蛋白p53(TP53)、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 GO富集分析显示,PD与类固醇结合、细胞氧化应激、线粒体生成等相关; 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其可调控154条信号通路,包括AMPK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等;在分子对接中,PD与关键靶点AMPK、SREBP-1c、FAS的对接效果良好,结合能为-10. 2~-8. 8 kcal/mol; CCK-8结果显示,PD浓度<20μmol/L为安全浓度范围,且不造成细胞凋亡;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PD可抑制细胞分化,并具有浓度依赖效应; PD能够显著抑制SREBP-1c、FAS的表达。结论 PD可以通过调控多靶点、多通路对肥胖产生影响,其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REBP-1c、FAS蛋白表达有关。
2022年10期 1125-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3K] [网刊下载次数:37 ]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60 ] - 孙见飞;龚顺航;姚龙凤;殷文凤;章先旭;刘俊奇;李蓉;吴遵秋;
目的 观察雪莲果浸膏对高脂模型大鼠的降脂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雪莲果干预高脂血症的可能分子机制进行预测,确定脂质代谢研究对象; 80只SD大鼠随机选取20只作为空白组(普通饲料饲养8周),60只作为高脂模型组(用高脂高糖饲料饲养8周建模);建模成功后高脂模型组大鼠再分为阳性对照组、模型组及雪莲果浸膏(高、中、低)剂量组,雪莲果浸膏3个剂量组给予相应浓度雪莲果浸膏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奥利司他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周,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胰脂肪酶、辅脂酶的m 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通过网络药理学对雪莲果干预高脂血症的可能分子机制进行预测分析,确定胰脂肪酶和辅脂酶为脂质代谢研究的目标;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雪莲果浸膏可降低高脂大鼠胰腺组织中胰脂肪酶、辅脂酶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 <0. 05),能改善高脂模型大鼠的血脂情况。结论 雪莲果浸膏具有降脂作用,其机制为抑制胰脂肪酶、辅脂酶表达,抑制胰腺中胰脂肪酶、辅脂酶的合成,降低大鼠肠道对脂质的吸收。
2022年10期 1137-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网刊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35 ] - 江银辉;杨碧;刘翔;田询;禹文峰;齐晓岚;吴昌学;
目的 探讨真菌病毒Af PV1感染后对寄主黄曲霉抗渗透压、氧化、细胞壁压力、紫外照射、巨噬细胞杀灭以及对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将脱病毒菌株(LD-F1)及Af PV1感染菌株(LD-F1-b)黄曲霉孢子接种到含有细胞壁胁迫应激试剂、渗透压胁迫试剂和氧化试剂的YGM培养基、30℃黑暗培养5 d、检测病毒Af PV1对黄曲霉抗压力的影响;通过紫外线照射SDA培养基上的黄曲霉孢子,30℃黑暗培养48 h检测病毒Af PV1对黄曲霉抗紫外照射的影响;黄曲霉孢子与巨噬细胞(RAW264. 7)和人肺上皮细胞(A549)共培养,比较黄曲霉孢子死亡率和黏附水平;通过黄曲霉孢子与巨噬细胞(RAW264. 7)共培养后收集上清液检测白介素-10(IL-10)、IL-6、IL-1β、干扰素-β(IFN-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真菌病毒Af PV1减弱了黄曲霉对渗透、氧化和紫外线的抵抗压力,但对细胞壁抗压能力无影响;真菌病毒Af PV1的感染能够降低黄曲霉对人肺上皮细胞A549的黏附能力,同时降低黄曲霉抵抗巨噬细胞杀灭能力;黄曲霉感染后,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真菌病毒Af PV1感染黄曲霉会导致巨噬细胞有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产生趋势,但结果不显著。结论 真菌病毒Af PV1感染能够降低寄主黄曲霉抗压能力。
2022年10期 1147-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网刊下载次数:46 ]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6 ] - 孟桢桢;赵伟;赵昂;黄晖;廉凯;曹园;
目的 探讨微小RNA-410-3p(mi R-410-3p)对骨肉瘤(OS)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OS细胞系MG63、U2-OS、OS187及健康人成骨细胞h FOB1. 19,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和Western blot和检测mi R-410-3p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成员3(CMTM3)的表达;选取64例OS患者的OS组织及瘤旁组织标本,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临床病理指标(性别、年龄、肿瘤大小、Enneking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分析2种组织标本中mi R-410-3p、CMTM3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采用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种组织中mi R-410-3p和CMTM3蛋白表达。采用star Base软件结合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 R-410-3p和CMTM3的靶向关系; MG63细胞分为anti-mi R-410-3p组(转染anti-mi R-410-3p)、anti-mi R-con组(转染anti-mi R-con)、NC组(空白对照)、pc DNA-CMTM3组(转染pc DNA-CMTM3)、pc DNA组(转染pc DNA)、anti-mi R-410-3p+si-con组(共转染anti-mi R-410-3p与si-con)、anti-mi R-410-3p+si-CMTM3组(共转染anti-mi R-410-3p与si-CMTM3),q PCR检测各组MG63细胞mi R-410-3p和CMTM3 m RNA表达,四甲基偶氮唑(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MG63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MTM3、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瘤旁组织比较,OS组织中mi R-410-3p表达量增加,CMTM3 m 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P <0. 05); mi R-410-3p和CMTM3与肿瘤Enneking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 <0. 05);与健康人成骨细胞h FOB1. 19细胞比较,OS细胞系MG63、U2-OS及OS187中的mi R-410-3p表达量增加(P <0. 05),CMTM3 m RNA和蛋白表达量减少(P <0. 05);与mi R-con组比较,mi R-410-3p可降低WT-CMTM3萤光素酶相对活性(P <0. 05),但对MUT-CMTM3萤光素酶相对活性无影响(P>0. 05);与anti-mi R-con组比较,anti-mi R-410-3p组MG63细胞48 h、72 h的细胞活性及Cyclin D1、Bcl-2蛋白水平降低(P <0. 05),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量增加(P <0. 05);与pc DNA组比较,pc DNA-CMTM3组MG63细胞48 h、72 h的细胞活性及Cyclin D1、Bcl-2蛋白水平降低(P <0. 05),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量增加(P <0. 05);与anti-mi R-410-3p+si-con组比较,anti-mi R-410-3p和si-CMTM3组MG63细胞48 h、72 h的细胞活性及Cyclin D1、Bcl-2蛋白水平增加(P <0. 05),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量降低(P <0. 05)。结论 mi R-410-3p通过靶向CMTM3表达可促进OS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
2022年10期 1153-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4K] [网刊下载次数:33 ]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9 ] - 龙黎;罗新华;张茜;
目的 探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HBV pre S1段对肝癌细胞中HBV病毒复制的影响,分析基因编辑联合传统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根据HBV pre S1段设计特异性干扰片段g RNA(sg RNA-1、sg RNA-2及sg RNA-3)接入表达载体进行转化,经DAPI染色鉴定转染、获得HBV pre S1敲除的Hep AD38细胞;采用马酸替诺福韦(TDF)和干扰素-α(IFN-α)处理HBV pre S1敲除的Hep AD38细胞,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HBs Ag、HBcr Ag的含量,RT-PCR方法检测HBV DNA、pg RNA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HBV g RNA,sg RNA-3作用最强;成功获得HBV pre S1敲除的Hep AD38细胞,Cas9/sg RNA定位于细胞核;与对照组细胞比较,HBV pre S1敲除的Hep AD38细胞HBV复制水平降低(P <0. 05),TDF或IFN-α处理HBV pre S1敲除的Hep AD38细胞能有效增强抗病毒效应(P <0. 05),且IFN-α处理的细胞更能抑制HBV RNA和HBs Ag的分泌。结论 Cas9/sg RNA靶向HBV DNA切割能抑制HBV病毒的复制,传统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能使该作用增强。
2022年10期 1163-1168+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网刊下载次数:35 ]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11 ] - 陈誉尹;赵淑云;王瑞;伍紫蕊;李玉佳;文兴慧;瞿佳丽;黄官友;
目的 探讨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对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人工流产终止妊娠的37例正常早孕妇女的绒毛及蜕膜组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种组织中IDO及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蛋白的表达;在早孕绒毛、蜕膜组织中加入不同浓度(0、50×10-6及100×10-6mg/L)的IL-6培养24 h,检测两种组织中IDO、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SHP-1)、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2(SHP-2)及STAT1蛋白的表达。结果 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中均检测到IDO和STAT1蛋白的表达;在培养的正常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中,IL-6能上调IDO、SHP-1、SHP-2及STAT1蛋白的表达,且IL-6浓度与IDO、SHP-1、SHP-2及STAT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 <0. 05)。结论 IL-6的浓度能影响体外培养的早孕绒毛及蜕膜组织中IDO蛋白的表达。
2022年10期 1169-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网刊下载次数:37 ]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9 ] - 朱铭慧;邹贤玉;樊佳兵;徐卫华;
目的 分析不同骨面型成年人上颌窦形态差异,探讨其与颅颌面骨骼形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180例成人根据矢状骨面型分为骨性Ⅰ类、骨性Ⅱ类以及骨性Ⅲ类3组,再根据垂直骨面型将每组患者分为低角、均角以及高角3个亚组,所有患者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BCT),测量并比较各组双侧上颌窦长度、宽度、高度以及体积,并对上颌窦大小(长、宽、高)、体积与颅颌面骨骼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间及亚组间患者的上颌窦长度、宽度、高度以及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上颌窦长度与前颅底长(S-N)、上颌基骨长(Ptm-A)、面中长度(Co-A)、U1-NA距、上面高(N-ANS)呈正相关(P <0. 05);上颌窦宽度与后颅底长(Ar-S)、Ptm-A、Co-A、N-ANS、全面高(N-Me)呈正相关,与S-Ptm呈负相关(P <0. 05);上颌窦高度与SN-MP、下颌平面角(FH-MP)、Ar-S、Ptm-A、牙合平面角(OP-FH)、U1-ANS、U1-PP、U6-PP、N-ANS、下面高(ANS-Me)、N-Me、后面高(S-Go)、下颌升支高度(Go-Co)呈正相关,与S-Ptm呈负相关(P <0. 05);上颌窦体积与S-N、Ar-S、Ptm-A、Co-A、U1-ANS、U1-PP、U6-PP、N-ANS、ANS-Me、N-Me、S-Go、Go-Co呈正相关,与S-Ptm呈负相关(P <0. 05)。结论 不同骨面型成年人的上颌窦长度、宽度、高度以及体积无明显差异,上颌窦的大小、体积与颅底形态、垂直骨面型、上颌骨长度、下颌升支高度、上切牙和上磨牙的高度、面高均有相关关系。
2022年10期 1175-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1K] [网刊下载次数:31 ] |[阅读次数:59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34 ] - 陈爱鸾;陈健;吴勇;李成洁;张植兰;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改良侧入法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 94例老年T2DM下肢骨折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改良侧入法坐骨神经阻滞,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改良侧入法坐骨神经阻滞;比较2组患者神经阻滞前(T0)及神经阻滞后10 min(T1)、30 min(T2)、60 min(T3)时点的心率(HR)、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a O2)及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维持镇痛作用时间,检测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时的血清肾上腺素(E)、血糖(GLU)、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术后第1、3、7天时的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7 d时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T1、T2、T3时点的DBP、HR低于对照组患者,阻滞起效及完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维持镇痛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3及7天时的血清E、GLU、AngⅡ水平及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 26%)低于对照组(17. 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改良侧入法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T2DM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优于神经刺激仪定位改良侧入法坐骨神经阻滞,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应激因子水平有关。
2022年10期 1183-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网刊下载次数:30 ] |[阅读次数:57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1 ] - 胡佳;常宁;曹爽;
目的 分析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对精神分裂症(SP)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意义。方法 98例SP患者、根据是否合并T2DM分为单纯SP组与SPDM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纯SP组、SPDM组及所有SP患者血清NF-κB、CRP、IL-6及TNF-α表达水平与空腹血糖(FPG)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对SP患者合并T2DM的诊断效能。结果 SP患者中合并T2DM发病率为22. 45%(22例),SPDM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FPG水平及血清NF-κB、CRP、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单纯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所有SP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与FPG水平呈正相关(r=0. 469、0. 350、0. 443,P <0. 001),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F-κB、CRP、IL-6及TNF-α水平联合诊断SP合并T2DM的AUC为0. 830、灵敏度为86. 4%、特异度为89. 5%,高于任一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SP合并T2DM患者血清NF-κB、CRP、IL-6及TNF-α水平较单纯SP患者升高,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SP合并T2DM具有较高的价值。
2022年10期 118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网刊下载次数:30 ]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78 ] - 陈王灵;丁辉;劳伟;陈运信;梁晓茜;
目的 分析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病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常规组(40例,常规激光光凝治疗)和联合组(40例,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视力恢复总有效率、治疗后1个月内眼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及3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总有效率、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常规组(P <0. 05),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薄于常规组(P=0. 009),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 <0. 05)。结论 抗VEGF药物与激光光凝联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病变患者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2022年10期 1194-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网刊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63 ] - 何一丹;江山红;向滨;陈见;吴飞;
目的 比较负压抽吸联合搔刮术与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对腋臭的治疗效果,探讨切口瘢痕增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136例腋臭患者分为负压联合搔刮组(n=63,采用负压抽吸联合搔刮术治疗)及皮下修剪组73例(n=73,采用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切口瘢痕增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伤口拆线时间、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血肿、皮下积液、异味残留、伤口感染)。结果 皮下修剪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负压联合搔刮组,术后第1天的疼痛VAS评分高于负压联合搔刮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伤口拆线时间均长于负压联合搔刮组,术后6月活力、躯体角色、社会功能、健康状况的SF-36评分高于负压联合搔刮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负压联合搔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瘢痕增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对腋臭的治疗效果优于负压抽吸联合搔刮术,前者切口瘢痕增生不明显,可降低并发症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022年10期 1199-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网刊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34 ] - 冯腾尘;王佳奕;孙晓佳;赵继波;姚杰;李福龙;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或超声引导下内侧入路骼筋膜间隙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髋关节功能恢复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40例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入路法、观察组采用内侧入路法骼筋膜间隙阻滞麻醉,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神经阻滞情况、术后认知情况评分、髋关节评分表(Harris)评分、血清细胞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疼痛介质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结果 观察组的导管重新固定率、置管时间、术后48 h罗哌卡因用量均较对照组低,置管深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12 h及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后1 h,其中观察组的术后12 h、术后24 h的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较同时点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12 h及24 h的血清CRP、TNF-α、NPY、PGE2水平均高于术后即刻,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同时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内侧入路骼筋膜间隙阻滞麻醉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势明显,有效减少导管重新固定率和术后48 h罗哌卡因用量,缩短置管时间,同时还能够减轻术后认知功能损伤,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2022年10期 1204-1208+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网刊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2 ] - 段李欢;欧炜;王厚钧;吴荣;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因素。方法 选取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患者16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手术过程中的相关信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诊断、手术类型、手术时长、麻醉时长、麻醉苏醒时长、输血量及输液量],采用自动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检测患者自麻醉诱导后的鼻咽部温度(核心体温)以判断是否发生低体温(核心体温<3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影响因素。结果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操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67. 3%;单因素分析显示未成年人(年龄<18岁)、术中尿量、术中输液量、术中冲洗量、室温、基础体温及心率是机器人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因素(P <0. 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础体温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 未成年人和基础体温较低患者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中更易发生低体温。
2022年10期 1209-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网刊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46 ] - 刘淑卿;李英琦;杨主敏;铁金军;黄星;王鲜;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IDI)治疗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 收集对抗VEGF药物治疗反应欠佳,并接受IDI治疗的17例(17眼)难治性DME患者资料,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2、3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眼压(IOP)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1、2、3月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RT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期间,治疗后第3个月共有4眼复发(CRT> 300μm);治疗后IOP较治疗前升高,但未出现高眼压,且未发生全身不良事件及其他眼部并发症。结论 IDI治疗难治性DME患者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黄斑水肿,避免视力进一步下降。
2022年10期 1215-1219+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8K] [网刊下载次数:45 ]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52 ] - 杨惟翔;丁莉;王骏;刘振峰;
目的 探究冲击波联合持续被动活动(CPM)下肢关节功能康复器治疗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康复锻炼联合CPM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放射状冲击波(RSWT)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 78%)高于对照组(77. 78%)(P <0. 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生理功能评分、生理职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总体健康评分、活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情感职能评分及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冲击波联合CPM治疗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更高,可显著提升膝功能,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2022年10期 1220-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网刊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61 ] - 谭云;任婷婷;曹坤;舒漪;陈玲;
目的 探讨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方法构建集束化干预策略,用于指导开腹肝切除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指南、专家共识及专业相关网站中开腹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相关资料,通过专家函询筛选条目池,采用MCDA方法制定开腹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集束化干预策略; 120例开腹肝切除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n=56,常规术后护理)和观察组(n=64,常规术后护理+集束化干预策略),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肺部感染、患者对治疗和护理措施的依从性。结果 形成开腹肝切除术后肺部感染集束化6项干预策略;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对护理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基于MCDA方法构建的预防,开腹肝切除患者肺部感染的集束化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2022年10期 1226-1230+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网刊下载次数:32 ]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55 ] - 刘长仁;王乐;王海兵;田青;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 NGF)联合多奈哌齐对老年痴呆(AD)患者炎症因子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AD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给予m NGF联合多奈哌齐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估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痴呆程度,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CRP水平及ADAS-cog、CD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8周时,2组患者血清IL-1β、IL-6、CRP水平及ADAS-cog、CDR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m NGF联合多奈哌齐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优于单一多奈哌齐治疗,其机制可能与联合治疗改变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2022年10期 1231-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网刊下载次数:31 ]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29 ] - 张婷;张巧愉;赵航;李玉萍;张素敏;毛春燕;
目的 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抽芯切除术与多孔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对输卵管积水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输卵管积水患者均分为实验组(行单孔腹腔镜输卵管抽芯切除术)及对照组(多孔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观察2组患者输卵管积液量及输卵管粘连程度,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及窦卵泡数;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切口疼痛程度评分。结果 2组患者输卵管轻度及中度积液与重度积液人数占比、轻度及中度粘连与重度粘连人数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实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术后卵巢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术后第一天切口疼痛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单孔腹腔镜下抽芯切除术对输卵管积水的治疗效果优于多孔腹腔镜行输卵管切除术,可以降低患者卵巢功能减退的风险。
2022年10期 1236-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网刊下载次数:31 ] |[阅读次数:33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6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