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昌学;李毅;张婷;彭煜晖;张健;禹文峰;柏华;张启芳;
目的 构建人耐紫杉醇(PTX)去势性前列腺癌细胞模型。方法 培养人细胞株DU145细胞,逐渐增加PTX的浓度(1、4、6、8、10及12 nmol/L)处理细胞;以12 nmol/L浓度处理后存活的DU145细胞作为PTX耐药细胞株(命名为DU145R)、DU145细胞作为对照,采用细胞增殖检测(CCK8)法检测DU145和DU145R细胞的细胞活力、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法检测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c-Myc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MDR1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DU145细胞比较,显微镜下观察发现DU145R细胞核里有多核化现象,DU145R细胞活力明显高于DU145细胞(P <0. 01),MDR1及c-Myc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DU145细胞(P <0. 01)。结论 成功构建DU145R细胞,该细胞MDR1及c-Myc表达水平上调,对PTX耐药。
2021年06期 62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网刊下载次数:68 ] |[阅读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5 ] - 张健;彭煜晖;李毅;梁欣明;付文莉;张婷;柏华;禹文峰;吴昌学;张启芳;
目的 研究黄连素(BBR)对人耐紫杉醇(PTX)去势性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和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STAT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对数生长期人耐PTX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R,用DMSO、10及20μmol/L BBR处理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U145R细胞凋亡;取0、10及20μmol/L BBR处理24 h的DU145R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与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别检测DU145R细胞中IL-6、STAT3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DMSO组相比,10和20μmol/L BBR组DU145R细胞凋亡数量增加(P <0. 05);与0μmol/L组比较,10和20μmol/L BBR组DU145R细胞中IL-6与STAT3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 <0. 05)。结论 BBR可能通过下调IL-6/STAT3表达诱导DU145R细胞的凋亡。
2021年06期 627-631+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网刊下载次数:69 ] |[阅读次数:62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23 ] - 张健;彭煜晖;李毅;梁欣明;付文莉;张婷;柏华;禹文峰;吴昌学;张启芳;
目的 探讨黄连素(BBR)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紫杉醇(PTX)耐药细胞活力、增殖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PTX耐药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R,用0、5、10、20、30及50μmol/LBBR处理,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分别于48和72 h评估6组DU145R细胞的细胞活力;分别用二甲基亚砜(DMSO)、10及20μmol/L BBR处理对数生长期的DU145R细胞,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3组DU145R细胞的克隆形成数;利用Oncomine数据库与人类蛋白质图谱数据库(HPA)分别分析HMGB1mRNA及蛋白在前列腺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利用TIMER2. 0数据库分析HMGB1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的相关性;取对数生长期细胞DU145及DU145R(分为0、10及20μmol/L BBR处理组),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2组细胞中HMGB1蛋白表达。结果 与0μmol/L BBR组相比,各浓度组DU145R细胞的细胞活力降低(P <0. 05);与DMSO组相比,5和10μmol/L BBR组DU145R细胞的克隆形成数量减少(P <0. 05);与正常组织相比,前列腺癌组织中HMGB1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 <0. 001),且HMGB1高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P=0. 019 3);与DU145组相比,DU145R各组细胞HMGB1的表达明显增高(P <0. 001);与0μmol/L BBR组相比,10和20μmol/L BBR组DU145R细胞HMGB1蛋白表达下调(P <0. 05)。结论 BBR可抑制CRPC PTX耐药细胞增殖、细胞活力及HMGB1的表达。
2021年06期 63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网刊下载次数:72 ] |[阅读次数:6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40 ] - 罗才荣;刘杰;梁妍;盛钰;何芋岐;周威;
目的 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飞龙掌血抗炎活性生物碱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Lipinski规则初筛检索得到的65个飞龙掌血生物碱化合物组成配体数据库,选择7个与抗炎活性密切相关的IκB激酶β(IKK-β)、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1(NF-κB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环氧合酶2(COX-2)及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组成靶点数据库,并进行可行性验证;采用分子对接软件Lib Dock模块进行分子对接,以Drug Bank数据库中对上述靶点具有抑制作用的上市药物作为参考,设置靶点-上市药物和原配体最低得分值为阈值。结果 白屈菜红碱等19个化合物符合Lipinski规则,分子对接得到14个得分高于阈值的化合物,其中Demethylnitidine、1,3-二环己基脲、N-反式-阿魏酰酪胺、光叶花椒碱和(7Z)-N-(4'-methoxyphenethyl)-3-methoxy-4-hydroxycinnamamide具有多靶点效应。结论 化合物Demethylnitidine、1,3-二环己基脲、N-反式-阿魏酰酪胺、光叶花椒碱、(7Z)-N-(4'-methoxyphenethyl)-3-methoxy-4-hydroxycinnamamide、飞龙掌血喹啉、5-甲氧基白藓碱、木兰花碱是飞龙掌血生物碱具有抗炎活性的主要成分,可通过作用于IKK-β、MAPK、MIF及COX-2等相关炎症因子发挥抗炎作用。
2021年06期 639-646+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12K] [网刊下载次数:67 ] |[阅读次数:64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605 ] - 何洋;王黎洲;李成;安天志;周石;段庆红;
目的 探讨重组信号序列结合蛋白J(RBPJ)-微小核糖核酸155(miR155)-核转录因子-κB(NF-κB-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60只成年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sham)组(仅分离并暴露颈部血管,不插线栓)和实验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Longa评分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损伤; 0. 3 m L/100 g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大鼠后断头取脑,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检测2组大鼠脑组织中RBPJ、miR155、HIF-1α及NF-κB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miR155与HIF-1α、RBPJ及NF-κB的相互作用位点;采用基因沉默技术干扰RBPJ-miR155-NF-κB-HIF-1α通路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2组大鼠脑组织样本中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IL-6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取新生24 h内SD乳鼠10只,采用75%乙醇浸泡消毒后取脑海马组织消化培养神经元细胞,采用慢病毒转染基因沉默技术在细胞层面验证RBPJ-miR155-NF-κB-HIF-1α通路的相关性。结果 与sham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损伤(P <0. 05),脑梗死面积大于sham组(P <0. 05); sham组大鼠脑组织中miR155、HIF-1α、RBPJ及NF-κB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实验组(P <0. 05);沉默RBPJ-miR155-NF-κB-HIF-1α通路效应分子中的1种,该通路中其他分子表达均降低(P <0. 05); miR155与HIF-1α之间的结合位点为E-box CANNTG,miR155与NF-κB之间的结合位点为AC-CAAAG,双荧光素酶报告提示miR155与NF-κB3'UTR进行结合;抑制RBPJ-miR155-NF-κB-HIF-1α通路后,TNF-α、IL-1β及IL-6表达下降(P <0. 05)。结论 RBPJ-miR155-NF-κB-HIF-1α通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的负性调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该通路相关因子miR155、HIF-1α、RBPJ及NF-κB的相互影响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2021年06期 647-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网刊下载次数:68 ]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59 ] - 陈思忆;王铭菊;汤磊;陈俊;黄家宇;
目的 探讨对乙酰氨基酚(APAP)-腺苷蛋氨酸(SAMe)复方制剂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作用。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APAP组(210 mg/kg APAP)、低剂量APAP+SAMe组(210 mg/kg APAP+53 mg/kg SAMe)、中剂量APAP+SAMe组(210 mg/kg APAP+105 mg/kg SAMe)、高剂量APAP+SAMe组(210 mg/kg APAP+210 mg/kg SAMe)及阳性对照组[210 mg/kg APAP+200 mg/kg N-乙酰半胱氨酸(NAC)],各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1次/d,连续30 d,观察给药期间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活动、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及皮肤毛色等);末次给药16 h后,10%水合氯醛麻醉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采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 L)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取血后于冰面上取各组大鼠肝脏、称重并计算肝脏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制备切片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的组织学特征,制备10%肝组织匀浆检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AP组大鼠血清ALT、AST、TBi L及LDH水平明显上升(P <0. 01),肝组织中MDA水平明显升高、SOD和GSH活性明显降低(P <0. 01),肝组织切片存在明显的损伤,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 <0. 01); APAP+SAMe不同剂量组大鼠肝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 <0. 05或P <0. 01)。结论 APAP配伍SAMe使用能明显降低长期使用APAP带来的肝损伤。
2021年06期 65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5K] [网刊下载次数:66 ]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14 ] - 杨佳;杨丽娟;刘伟鹏;朱小永;赵凌锋;周紫云;李传印;严志凌;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宫颈癌(CC)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患者宫颈手术组织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云南地区CC患者703例、CIN患者263例,采集所有患者术后宫颈病变组织50~100 mg,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 Max)对2组患者宫颈病变组织进行HPV检测,分析HPV感染及亚型分布情况。结果 CC组和CIN组患者HPV检出率均超过9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中检出率最高的HPV亚型均为HPV16,CC组和CIN组患者中检出率第二的HPV亚型分别为HPV18和HPV58,CC组患者的HPV16和HPV18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IN组(P <0. 001),CIN组中HPV52、HPV56和HPV58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C组(P <0. 001); CC组患者单一感染率明显高于CIN组(P <0. 001),2组患者单一感染中检出率最高的HPV型别均为HPV16、且CC组患者HPV16检出率明显高于CIN组(P <0. 001),CIN患者三重及以上感染率高于CC患者(P <0. 001)。结论 HPV感染是诱导CC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HPV16感染是云南地区CC患者中最常见的HPV型别,其次为HPV18。
2021年06期 661-665+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网刊下载次数:61 ]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32 ] - 林正英;杨光伟;白娇;黄建;
目的 探究ATAD3基因簇通过线粒体DNA(mt DNA)和胆固醇代谢对小鼠小脑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C57BL/6小鼠为对照组(n=24),Atad3-/-纯合缺失C57BL/6小鼠为Atad3缺失组(n=24);通过RT-qPCR和蛋白印迹分析2组小鼠ATAD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形态和溶酶体结构,Pure Link Genomic DNA Mini Kit分析mt DNA拷贝数;取2组2月龄及5月龄小鼠肌肉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分析肌肉组织的脂质组成及胆固醇代谢,通过rotarod实验检测小脑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tad3缺失组ATAD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P <0. 05);与对照组比较,Atad3缺失组纤维细胞中线粒体断裂和部分断裂比例增加,中间和融合比例降低(P <0. 05);与对照组比较,Atad3缺失组溶酶体液泡增大,正常溶酶体比例降低,增大溶酶体比例增加(P <0. 05);与对照组比较,Atad3缺失组mt DNA拷贝数和每个细胞的mt DNA核苷数降低(P <0. 05);与对照组比较,Atad3缺失组的5月龄动物肌肉中总胆固醇酯/游离胆固醇的定量水平降低(P <0. 05);不同的旋转速度(8、16、24、32和40 r/min)下,Atad3缺失组较对照组旋转脚架下落的潜伏时间降低(P <0. 05)。结论 ATAD3基因缺失可通过遏制胆固醇向线粒体运输和mt DNA复制,导致小鼠小脑功能障碍。
2021年06期 66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9K] [网刊下载次数:76 ] |[阅读次数:68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80 ] - 谭大为;苏艳丽;郑丹;郑方;童晓丽;
目的 探讨达沙替尼联合干扰素对Raji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人伯基特淋巴瘤(BL细胞Raji培养至对数生长期,采用0. 1、0. 5、1. 0、5. 0、10. 0及15. 0μmol/L达沙替尼分别作用12、24及48 h,采用细胞增殖检测(CCK8)法计算各浓度组不同时间的细胞抑制率和半抑制浓度(IC50)选择后续实验合适的达沙替尼浓度及作用时间;将对数生长期的Raji细胞孵育24 h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加达沙替尼和干扰素)、单用组(5. 0、10. 0及15. 0μmol/L达沙替尼)及联用组(5. 0、10. 0及15. 0μmol/L达沙替尼分别联合5×106U/L干扰素),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aji细胞的细胞周期、EB病毒(EBV)限制性内切酶I Z左片段1(BZLF1)和EBV限制性内切酶I R左片段1(BRLF1) mRNA表达、Z反式激活因子(ZTA)和R反式激活因子(RTA)蛋白的表达。结果单用组和联用组Raji细胞的增殖均受抑制并呈浓度依赖性(P <0. 05),且联用组被抑制程度较单用组强(P <0. 05);随着达沙替尼浓度增大,单用组和联用组Raji细胞的S期细胞比例减少(P <0. 05)、G2/M期细胞比例增多(P <0. 05),且联用组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多的程度均较单用组强(P <0. 05);随着达沙替尼浓度增大,单用组和联用组均能上调Raji细胞的BZLF1、BRLF1 mRNA表达(P <0. 05),且联用组上调作用强于单用组(P <0. 05);空白对照组Raji细胞中ZTA和RTA蛋白无表达,单用组和联用组Raji细胞中ZTA和RTA蛋白表达随着达沙替尼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 <0. 05),且联用组蛋白表达的增加程度强于单用组(P <0. 05)。结论达沙替尼能抑制Raji细胞增殖,且与干扰素联用后效果明显增强,其机制可能与达沙替尼联合干扰素上调Raji细胞中BZLF1、BRLF1 mRNA和ZTA、RTA蛋白的表达从而使EB病毒进入裂解期有关。
2021年06期 673-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网刊下载次数:55 ]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0 ] - 伍玉海;戴大飞;叶蕊;于北北;张书军;陈晓鹏;
目的 探讨环状RNA(circRNA) SFMBT2(circ-SFMBT2)通过miR-224-5p/USP3轴对肝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ep G2、SMMC7721、Huh-7、Sk-Hep-1及人正常肝细胞株LO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circ-SFMBT2在5个细胞株中的表达,筛选出高表达circSFMBT2的人肝癌细胞株Hep G2和正常肝细胞株LO2进行后续实验,采用原位杂交实验检测circ-SFMBT2在Hep G2和LO2中的亚细胞定位;选取人肝癌细胞系Hep G2传代培养,利用Lipofectamine 2000为转染试剂进行转染,分为circ-SFMBT2转染对照组(circ-SFMBT2 NC,NC组)、circ-SFMBT2干扰组(si-circ-SFMBT2组)、miR-224-5p过表达组(mimic组)、USP3过表达组(si-circ-SFMBT2+USP3组)、miR-224-5p干扰组(si-circ-SFMBT2+inhibitor组)、miR-224-5p和USP3双过表达组(mimic+USP3组),分别采用细胞增殖(CCK-8)、克隆斑点形成及Transwell实验检测6组Hep G2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采用双荧光素报告实验检测circ-SFMBT2、miR-224-5p和USP3在Hep G2细胞中彼此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肝细胞LO2比较,circ-SFMBT2在4株肝癌细胞中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原位杂交实验证实circ-SFMBT2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胞增殖(CCK-8、克隆斑点实验)和迁移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发现,si-circ-SFMBT2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较NC组降低(P <0. 05),mimic组增殖和迁移能力较si-circ-SFMBT2+inhibitor组降低(P <0. 05),mimic+USP3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较mimic组升高(P <0. 05);双荧光素实验证实miR-224-5p和USP3是circ-SFMBT2的下游靶点。结论 circ-SFMBT2通过miR-224-5p/USP3轴参与了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调控。
2021年06期 680-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2K] [网刊下载次数:55 ]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66 ] - 李茂娟;赵娜;赵令强;罗亚;黄仕美;杨小蓉;汪元河;
目的 探讨不同视野水平视觉刺激下事件相关电位(ERP)波形成分(N1、P2)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选取裸眼视力0. 1及以上的志愿者30名,采用Oddball实验范式分别呈现10°和30°视野水平的刺激图片,采用Neuroscan放大器连续记录并获取标准和偏差刺激条件下诱发志愿者10°和30°视野水平时ERP的N1、P2成分,并比较不同视野下N1、P2成分的峰值潜伏期和平均振幅的差异。结果 在标准刺激条件下,30°视野水平时志愿者N1、P2成分的平均振幅分别小于10°视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偏差刺激条件下,与10°视野水平比较,30°视野水平时志愿者N1和P2成分的峰值潜伏期延长、N1成分平均振幅下降(P <0. 05)。结论 随视野范围增大,志愿者ERP波形的N1、P2成分振幅减小,潜伏期延长。
2021年06期 68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2K] [网刊下载次数:56 ]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80 ] - 苟双玉;王玲莉;杜美杰;张宛筑;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IAD)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贵阳市在校大学生1 937人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了解个人基本信息及网络使用情况(性别、年龄、年级、父母文化程度、上网地点、上网目的等),采用中文IAD量表(CIA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分别评价大学生IAD发生和人格特质[包括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及掩饰性(L)维度],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大学生IAD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937名大学生IAD检出率为12. 85%,IAD组与非IAD组大学生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等人口学特征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IAD组大学生在CIAS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IAD组(P <0. 05); IAD组大学生EPQ量表的E维度得分低于非IAD组(P <0. 05),N、P维度得分均高于非IAD组(P <0. 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E维度负向预测IAD,是否独生子女、上网间隔时间、每次平均上网时间、N维度及P维度均正向预测IAD。结论 大学生的IAD与人格特质具有密切关系。
2021年06期 693-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网刊下载次数:70 ] |[阅读次数:88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173 ] - 陈天鸣;潘耀振;
目的 在计算机体层成像(CT)引导下,应用3D打印模板建立经皮穿刺接种兔肝VX2肿瘤模型,评价CT与核磁共振(MRI)对肿瘤的检测价值。方法 通过CT引导3D打印模板经皮穿刺肝脏,将VX2肿瘤组织碎片植入16只新西兰白兔的肝脏中,建模后12~14 d进行CT、MRI平扫和增强检查,获取DCE-MRI参数;后处死兔子取肝脏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参数[体积转移常数K(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ep)、容积分数(Ve)、初始1 min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i AUC60)]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建模后12~14 d行CT、MRI扫描检查,16只兔均接种成功; VX2肝肿瘤的CT平扫表现为低或等密度结节或肿块影,边缘模糊,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呈环形高密度影,门脉期肿瘤密度降低至等密度,边缘及正常的肝实质增强; MRI显示VX2肝肿瘤T1W图像低信号、T2W图像和DW图像高信号,采用增强MRI灌注成像技术通过DCE-MRI的参数(Ktrans和i AUC60)可以提供有关血管血液灌注和血管通透性的功能性信息; 16只兔子肝VX2肿瘤中平均MVD为(23. 858±2. 115)个/视野,Ktrans和i AUC60与MVD呈正相关(r=0. 545、0. 553,P=0. 029、0. 026)。结论 CT引导经皮肝穿接种兔VX2模型成功率高,该模型的肿瘤大小、密度及血管生成情况可通过CT和MRI检测、评价。
2021年06期 699-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4K] [网刊下载次数:71 ] |[阅读次数:62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34 ] - 李瑞雪;罗浩;张育泉;卢琴;杜娟;程义局;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RANTES)及胸腔积液单核细胞(PEMC)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腔积液(TPE)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5例TPE患者(结核组)及41例恶性肿瘤胸腔积液患者(恶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病历系统中2组患者胸腔积液ADA及PEMC检测结果;抽取2组患者新鲜胸腔积液5 m 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胸腔积液中RANTES浓度;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评价ADA、RANTES、PEMC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对TPE的诊断价值。结果 结核组患者胸腔积液中ADA、RANTES及PEMC水平均明显高于恶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 01);单项指标检测中,RANTES的灵敏度最高、ADA次之、PEMC最低;就特异度而言,仅有ADA> 90%;两两联合中,除了ADA+RANTES的灵敏度<90%,其余指标两两联合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 90%,相较3项指标单独检测诊断价值高; 3项指标联合应用诊断TPE的综合诊断效能最佳。结论 ADA、RANTES及PEMC 3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TPE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2021年06期 707-71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网刊下载次数:51 ]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63 ] - 罗婷;张艺凡;楚兰;陈美秋;夏聪;徐凯翎;刘磊;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MG患者90例,按受累肌群分为眼肌组(n=40)和全身组(n=50),同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MG患者于免疫治疗前采集空腹静脉血5~10 m L,对照组受试者于健康体检日抽取空腹静脉血5~10 m L,2组标本均取3~5 m L分离血清,剩余样本加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3组受试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NK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组MG患者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的水平;采用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QMG)及重症肌无力绝对和相对评分(ARS-MG)评价2组MG患者首次就诊时的病情严重程度,采用Pearson和Spearman法分析MG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病情严重程度及AChR-Ab的关系。结果 全身组MG患者外周血CD4+、CD4+/CD8+及NK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和眼肌组(P <0. 05)、但CD8+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和眼肌组(P <0. 05),眼肌组MG患者外周血CD4+/CD8+和NK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 <0. 05);全身组MG者QMG评分和ARS-MG评分均高于眼肌组(P <0. 05); MG患者外周血CD4+、CD4+/CD8+、NK细胞比例分别与QMG评分、ARS-MG评分、血清AChR-Ab阳性率呈正相关(P <0. 05),但CD8+细胞比例与QMG、ARS-MG评分、血清AChR-Ab阳性率呈负相关(P <0. 05)。结论 MG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在不同的临床分型之间存在差异,与疾病严重程度、AChR-Ab阳性率存在相关,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可作为评价MG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2021年06期 712-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网刊下载次数:66 ] |[阅读次数:60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72 ] - 王凤玲;李利娟;唐燕玉;冉学军;蒋蜀梅;
目的 探讨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获得性肺部感染老年患者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3例获得性肺部感染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无肺部感染的60例老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受检者入院第1天或者体检当日的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s TREM-1、HMGB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s TREM-1、HMGB1水平对获得性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2个亚组,比较2个亚组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s TREM-1、HMGB1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获得性肺部感染老年患者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s TREM-1、HMGB1水平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2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0(IL-10)、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s TREM-1、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01); ROC曲线显示,单独检测肺泡灌洗液或血清中s TREM-1、HMGB1水平均可作为诊断获得性肺部感染的效能指标(P <0. 05);重症亚组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s TREM-1、HMGB1水平高于轻症亚组(P <0. 05); 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s TREM-1、HMGB1水平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P <0. 05)。结论 s TREM-1、HMGB1可能参与获得性肺部感染发病及进展过程,检测肺泡灌洗液或血清中2项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疾病及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2021年06期 719-72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网刊下载次数:57 ]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93 ] - 吴双;董海荣;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程序性细胞凋亡1(PDCD1)基因表达与焦虑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以100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外周血PDCD1 mRNA的表达,比较PDCD1低表达与PDCD1高表达患者焦虑的发生情况;比较无焦虑、轻度焦虑、中度焦虑以及重度焦虑程度患者外周血PDCD1基因表达水平;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评估SLE患者发生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 PDCD1低表达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PDCD1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不同焦虑程度患者外周血PDCD1表达水平比较,无焦虑>轻度>中度及重度焦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重度焦虑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年收入(OR=1. 422,95%CI为1. 067~1. 893)、PDCD1低表达(OR=2. 439,95%CI为1. 286~3. 153)是SLE患者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SLE焦虑患者的PDCD1表达偏低,家庭年收入低、PDCD1低表达是SLE患者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
2021年06期 724-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网刊下载次数:78 ]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31 ] - 白青山;宋鹏;于艳;高慧;
目的 探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网状蛋白1C(RTN-1C)与幽门螺杆菌(Hp)阳性肥胖患儿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 选取确诊的Hp阳性肥胖患儿2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NAFLD分为非NAFLD组(n=63)和NAFLD组(n=143),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史、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基线资料,采用B超检查判断NAFLD组患儿NAFLD的严重程度;抽取2组患儿空腹肘部静脉血10 m L,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RTN-1C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p阳性肥胖患儿并发NAFLD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RTN-1C诊断Hp阳性肥胖患儿并发NAFLD的效能,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Logistic回归分析RTN-1C与Hp阳性肥胖患儿并发NAFLD的关系,用Spearman相关分析RTN-1C与NAFLD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NAFLD组患儿FBG、FINS、HOMA-IR、TC、LDL-C、ALT及AST水平均高于非NAF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NAFLD组患儿外周血RTN-1C水平低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BG、TC、LDL-C和ALT是Hp阳性肥胖患儿并发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RTN-1C是独立保护因素(P <0. 05);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TN-1C与Hp阳性肥胖患儿并发NAFLD呈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P>0. 05); 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NAFLD患儿RTN-1C水平与NAFLD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0. 671,P <0. 05)。结论 RTN-1C与Hp阳性肥胖患儿并发NAFLD有关,RTN-1C水平与NAFLD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2021年06期 728-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网刊下载次数:48 ]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 ] - 陈慧;陈虹;吴儒佳;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调节蛋白(RANTES)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URSA患者50例作为URSA组、同期正常早孕行人工流产妇女作为正常早孕组(n=25)及体检健康未孕妇女作为健康未孕组(n=25),收集3组受检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孕次、吸烟史和饮酒史等一般临床资料;抽取3组受检者空腹静脉血5 m 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受检者血清RANTES和MCP-1的水平;分析URSA组患者流产次数、孕周及BMI与血清RANTES和MCP-1的关系。结果 URSA组受检者血清RANTES和MCP-1水平分别较正常早孕组和健康未孕组降低(P <0. 01),但BMI分别较正常早孕组和健康未孕组升高(P <0. 01);随流产次数增多,URSA组受检者血清RANTES和MCP-1水平降低(P <0. 05)。结论 RANTES和MCP-1水平异常与URSA的发生密切相关。
2021年06期 734-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网刊下载次数:49 ] |[阅读次数:57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20 ] - 黄赟;程树强;马红星;程安南;严松盛;邵媛;韩卉;莫非;
目的 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普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部分肝、肾、心功能实验室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COVID-19普通型患者33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 L,离心后上机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肾功能指标[尿素(Urea)、肌酐(Crea)、胱抑素C(Cysc)及β2微球蛋白(β2-MG)]及心功能指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并统计各指标的异常情况。结果 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最多见,其次有胸闷和乏力,少数患者有畏寒、咽部不适、头晕头痛、肌痛、腹痛腹泻及恶心呕吐等症状,男性和女性患者发生咳嗽和肌痛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肝、肾、心功能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异常率在10%以上的指标有ALT (21. 8%)、AST(17. 9%)、GGT(22. 4%)、TP(29. 1%)、ALB(57. 6%)、PA(17. 6%)、β2-MG (10. 0%)、LDH (21. 4%)及HBDH(14. 9%);男性和女性患者ALT、GGT及CK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OVID-19普通型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咳嗽为主,患者存在肝、肾及心功能的轻微受损。
2021年06期 739-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网刊下载次数:61 ] |[阅读次数:52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4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