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咏哲;李启瑞;黄劲;赵亮;董宇华;阚雨;王迪;廖万清;康颖倩;
目的:改良姜黄药渣真菌分离方法,探究姜黄药渣真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五点法采集姜黄药渣样本,分别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和改良方法分离样本中的真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ITS基因序列后测序;序列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下载与比对,确定菌株种属并计算分离率。结果: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和改良方法分别从姜黄药渣样本中分离获得菌株13株和222株,前者分离菌株均数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和改良方法分离获得菌株分别属于2个门5个属的6个菌种和3个门12个属的20个菌种,且青霉属均为优势菌属(分离率分别为61. 53%、46. 84%),Aspergillus minisclerotigenes分离出的菌株数均最多、为优势菌种。结论:姜黄药渣中真菌多样性丰富,且改良方法相较于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的菌株数量增加,且不会改变姜黄药渣中真菌菌株的优势菌属及菌种。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04-10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网刊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92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20 ] - 兰咏哲;李启瑞;黄劲;赵亮;董宇华;阚雨;王迪;廖万清;康颖倩;
目的:了解贵州关岭余甘子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探究余甘子果汁抗氧化及抑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取贵州省关岭县10月份野生健康成熟新鲜的余甘子果实,采用研磨法获得余甘子果汁;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果实进行内生真菌分离,按照菌丝尖端切割法接种至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纯化3次并保存;取本校真菌室提供的标准菌株,采用Ezup柱式真菌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分离获得的真菌菌株DNA、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后测序,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真菌菌株进行鉴定、归类及多样性评估,采用邻接法(N-J)基于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摇床培养提取内生菌发酵液,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发酵液和余甘子果汁进行抑菌活性测试,并绘制维生素C(Vc)标准曲线测定菌株的总抗氧化能力。结果:余甘子果实中分离出内生真菌43株,其中青霉属19株、横梗霉属9株、间座壳属11株、叶点霉属1株、葡萄座腔菌属3株,青霉属为优势属,其中Penicillium chrysogenum分离出15株,数量最多,为优势菌种;ITS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43株、标准株5株,构建N-J系统发育树;43株内生真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念珠菌均无抑制效果,余甘子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较明显效果,但对白念珠菌无抑制效果;Vc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0.809 5 x-0.082 8,R~2=0.993 7,经样品测试,43株菌的发酵液总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空白培养基,相对于Vc的抗氧化能力范围104.76~156.64 mg/L。结论:分离出的余甘子内生真菌中,青霉属为优势菌属,P.chrysogenum为优势菌种;2株内生真菌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分离出的43株内生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无明显抑制效果。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09-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网刊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105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515 ]
- 李靖;杨健;刘亭;李勇军;沈艳珍;杨畅;何彬;王爱民;
目的:探讨骨康胶囊及其组分酢浆草及芭蕉根对大鼠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8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接骨七厘片组、骨康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酢浆草组及芭蕉根组,后7组大鼠采用软组织损伤打击器(自制)制作左下肢局部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后6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7 d,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蒸馏水灌胃;灌胃结束后,测定大鼠血清组胺含量,取各组大鼠左下肢肌肉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接骨七厘片组、骨康胶囊(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组胺含量及肌肉组织形态学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酢浆草组、芭蕉根组大鼠血清组胺水平及组织学形态学评分变化不明显(P> 0. 05)。结论:骨康胶囊有利于大鼠软组织损伤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损伤局部组胺含量有关。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15-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网刊下载次数:31 ] |[阅读次数:116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243 ] - 徐国波;王栋;朱勤凤;刘香;廖尚高;
目的:研究头花蓼内生真菌Diaporthe sp.代谢产物中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内生真菌Diaporthe sp.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1HNMR及13C-NMR等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96孔板二倍稀释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从内生菌代谢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个,分别为胸腺嘧啶核苷(1)、2'-O-甲氧基尿嘧啶核苷(2)、尿嘧啶核苷(3)、对羟基苯甲醛(4)、alternariol(5)、2-甲基-3,5-羟基色酮(6)、尿嘧啶(7)、(-)-(3R)-mellein methylether(8)、3-(2R,4S-dihydroxypentyl)-6,8-dihydroxyisocoumarin(9)、2-(4-hydroxyphenyl)ethylacetate(10)和对羟基苯乙醇(11),化合物1~3和7~10为Diaporthe属首次报道;抗菌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5、6、8及9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6~32 mg/L,化合物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2 mg/L。结论:化合物5、6、8及9为头花蓼内生真菌Diaporthe sp.代谢产物中的抗菌活性成分。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20-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28 ] |[阅读次数:148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58 ] - 陈思思;周恒;王继春;谢菁;周艳丽;卢帅;卢力;
目的:构建大鼠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鉴定。方法:取Pubmed数据库中大鼠β-arrestin2的c DNA序列合成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获取大鼠β-arrestin2基因;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回收PCR产物并对其进行纯化;取限制性内切酶Bam HI/Age I酶切载体质粒和纯化后的PCR产物,将二者实施连接后转化感受态细胞,挑取菌落进行PCR鉴定,并对PCR鉴定阳性的克隆进行测序和比对抽提质粒;将β-arrestin2重组质粒与慢病毒辅助包装质粒共转染至293T细胞,获取病毒粗提液并进行扩增、纯化,稀释法测定病毒滴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慢病毒感染效率。结果:PCR扩增所得产物大小为1 274 bp,与Pubmed数据库中该基因片段大小一致;阳性转化子的PCR产物大小为728 bp,对比Pubmed数据库中大鼠Arrb2基因序列,上下游引物基因序列大小与转化子PCR产物结果一致;慢病毒包装完成后病毒滴度为5×1011TU/L,病毒感染效率较高。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大鼠β-arrestin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目的基因在转染细胞内能稳定高表达。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25-1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9K] [网刊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186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63 ] - 何志伟;钱效森;罗岚;刘毅;
目的:探讨IRAK-M基因SNP位点rs1821777多态性与成人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成人哮喘患者541人作为哮喘组和健康体检者514人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血常规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E(Ig E)及肺功能测定结果[包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实测值/预测值、用力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抽取2组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3 m L,采用SNa Pshot方法检测IRAK-M基因SNP位点rs1821777多态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患者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哮喘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血清Ig E(经过对数转换后)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EV1实测值/预测值、FEV1/FVC则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研究对象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CC组比较,TT+CT组哮喘患者FEV1实测值/预计值、FEV1/FVC%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P <0. 05)。结论:IRAK-M基因SNP位点rs1821777多态性参与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表型特征的调节,但与成人哮喘易感性无关。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31-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43 ] |[阅读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7 ] - 李超;王巍;杨雪卿;
目的:探究泻肺利水合剂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组织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Model组)及泻肺利水合剂药物处理组(TM组),每组20只; Model组及TM组大鼠给予2. 0 g/L阿霉素以2. 0 m L/kg腹腔注射、1次/周、连续6周; TM组大鼠给予泻肺利水合剂(10 m L/kg·d)灌胃治疗,Control组及Model组大鼠给予等量处理、1次/d、连续6周;灌胃结束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缩短分数(LVF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大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心尖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及丙二醛(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尖组织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抗体(LC3-Ⅱ/LC3-Ⅰ)、p62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抗体(COXⅣ)蛋白的表达,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尖组织的线粒体自噬小体数量。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和TM组大鼠LVEF和FS水平降低、LVDD和LVSD升高(P <0. 01),Model组心尖组织MDA、ROS、LC3-Ⅱ/LC3-Ⅰ及COXⅣ升高、SOD和p62降低、线粒体自噬数量明显增加(P <0. 05或P <0. 01),TM组心尖组织MDA和ROS升高、SOD降低(P <0. 01);与Model组相比,TM组大鼠LVEF和FS水平升高、LVDD和LVSD降低(P <0. 05或P <0. 01),心尖组织MDA、ROS、LC3-Ⅱ/LC3-Ⅰ及COXⅣ降低、SOD和p62升高、线粒体自噬数量减少(P <0. 05或P <0. 01)。结论:泻肺利水合剂可能通过抑制CHF大鼠心肌氧化应激和线粒体自噬,从而改善其心脏功能。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36-1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网刊下载次数:19 ] |[阅读次数:119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531 ] - 杨蓓;魏华莉;李小娟;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危险因素及膳食营养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4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4例非GDM孕妇作为非GDM组,122例GDM孕妇作为GDM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产次、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体育锻炼、收入水平及孕早期血红蛋白等资料,对有差异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GDM发生的危险因素;再将GDM孕妇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根据宣教内容自主择食,观察组给予膳食营养干预,比较2组母婴结局(剖宫产、早产、羊水过多、巨大儿、胎儿窘迫及产褥感染)。结果:GDM发病与孕妇孕前BMI、年龄、孕早期血红蛋白、体育锻炼及糖尿病家族史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与文化程度、产次及收入水平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及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是GDM发病的危险因素(P <0. 05),而体育锻炼则是GDM发病的保护因素(P <0. 05);膳食营养干预后,观察组巨大儿、早产及胎儿窘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孕妇羊水过多、剖宫产率及产褥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孕妇孕前BMI、年龄、孕早期血红蛋白及糖尿病家族史是GDM发病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是GDM的保护因素,对GDM孕妇进行膳食营养干预可一定程度改善母婴结局。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42-1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35 ] |[阅读次数:103 ]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355 ] - 吴增波;秘双燕;晏燕;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取78例口腔鳞癌手术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3 cm)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TNF-α表达,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状态下TNF-α的表达差异,采用Logistic分析TNF-α表达的影响因素。结果:癌旁组织中TNF-α阳性细胞表达较少或无表达,癌组织中TNF-α阳性表达于细胞的胞质、包膜亦有少量表达、细胞核内无表达;癌组织TNF-α阳性表达率57. 69%(45/78)高于癌旁组织12. 82%(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942,P=0. 025);癌组织中TNF-α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是口腔鳞癌组织TNF-α阳性表达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口腔鳞癌组织中TNF-α呈高表达,可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望成为口腔鳞癌治疗新靶点。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47-1050+1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网刊下载次数:23 ] |[阅读次数:97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27 ] - 姚瑞;华明清;张毅娟;张华;
目的:分析高龄孕产妇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96名住院分娩的高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SSRS,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现状进行调查;比较高龄孕产妇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SCL-90总分及9个因子与SSRS量表3个维度和TCSQ问卷2个维度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高龄孕产妇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敌对、偏执因子得分低于此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和应对方式的的积极应对得分呈负相关,除敌对、恐怖因子与客观支持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外,其余指标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消极应对得分呈正相关,除偏执因子与消极应对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外,其余指标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本研究中高龄孕产妇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有关。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51-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网刊下载次数:46 ] |[阅读次数:107 ] |[引用频次:26 ] |[下载次数:308 ] - 张雪莲;吴维宇;何峰;
目的:探索miR-10b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例确诊胃癌患者,取胃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iR-10b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利用Lip2000转染试剂盒说明书,将miR-10b转染至对数生长期的人胃癌细胞系,miR-NC作为空白对照组,qRT-PCR检测胃癌组织和细胞中miR-10b以及E-cadherin表达的变化; 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组织和细胞中E-cadherin和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变化;噻唑蓝(MTT)法检测MKN-45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结果:qRT-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miR-10b的表达升高,而E-cadherin的表达降低(P <0. 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低分化胃癌组织和MKN-45癌细胞miR-10b表达增高,E-cadherin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miR-10b siRNA后,E-cadherin和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和细胞生长增殖抑制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ES-1细胞转染miR-10b mimics后,细胞内E-cadherin和Bax表达下降,Bcl2表达和细胞生长增殖抑制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miR-10b能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并抑制癌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E-cadherin有关。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56-1060+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网刊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1 ]
- 唐丽;秦明敏;张甦炯;叶常虹;夏媛玲;陈炜;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和A型超声测量(A-scan)在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眼轴测量和人工晶体测算的准确性及术后屈光状态的评价。方法:选取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需行超声乳化吸出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38例(46只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检查术眼的视力并比较;术前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术眼视网膜中央厚度(CRT);术前分别用IOL Master和A-scan测量术眼的眼轴长度(AL),根据AL选择人工晶体计算公式SRK-T或Haigis公式确定植入人工晶体(IOL)的度数、目标屈光度及预留的屈光度数并比较;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2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2种方法 AL差值与CRT的相关性;比较2种测量方法预留屈光度数、术后3个月验光的绝对屈光误差(AE)及屈光漂移类型的差异。结果:患者术眼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较术前提高(P <0. 05); 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2种测量方法 AL差值的95%医学参考范围为-0. 77~0. 89 mm,其中最大差值的绝对值为0. 45 mm; 2种测量方法 A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 778,P=0. 075),且AL的差值与CRT无相关性(r=0. 087,P=0. 564); IOL Master方法术后3个月AE值较A-scan更接近于0 D(P <0. 001); 2种测量方法术后3个月屈光漂移均以近视漂移为主,且近视漂移检出和AE介于0. 00~1. 00 D的比例均表现为测量方法 IOL Master> A-scan(P <0. 01)。结论:IOL Master和A-scan在测量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患者的AL上一致性好,与CRT无相关性;术后2种测量方法的屈光漂移均表现为近视漂移为主,且IOL Master准确性优于A-scan。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61-1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网刊下载次数:101 ] |[阅读次数:119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89 ] - 申雪慧子;吴宁;陈朝军;陈红;谭宗建;
目的:探讨饮酒对不育男性精液质量的影响。方法:499例行精液常规及精子形态检查不育男性患者,按是否饮酒分为不育饮酒组(n=269)及不育非饮酒组(n=230),同期已生育的394例正常男性作为正常生育组(饮酒量<20 g/d),不育饮酒组按乙醇含量分为低(<20 g/d,n=91)、中(20~90 g/d,n=95)及高酒量组(> 90 g/d,n=83);所有受检者禁欲3~7 d,手淫方式收集精液,比较各组受检者精液量与液化时间;取各组受检者液化后精液0. 05 m L,采用beions3全自动精子质量分析系统检测精子总数、前向运动精子、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力;采用精子染色液对精子染色后,观察精子形态、计算精子正常形态率。结果:不育非饮酒组和不育饮酒组受检者的精子总数、精子浓度、向前运动精子、精子活力及正常形态率分别低于正常生育组(P <0. 05),不育饮酒组前向运动精子、精子活力、正常形态率低于不育非饮酒组(P <0. 05);高、中酒量组受检者的精子浓度、向前运动精子、精子活力及正常形态率低于不育非饮酒组(P <0. 05),低酒量组受检者的向前运动精子、精子活力及正常形态率低于不育非饮酒组(P <0. 05),中酒量组受检者的精子浓度、向前运动精子、精子活力及正常形态率高于高酒量组(P <0. 05),低酒量组向前运动精子、精子活力及正常形态率分别高于中、高酒量组(P <0. 05)。结论:饮酒导致男性精液质量降低,可能是导致男性生育力下降甚至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67-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38 ] |[阅读次数:138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342 ] - 盘爱花;李其富;邝小玲;陈永敏;
目的:探讨血压监测及降压干预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常规溶栓及营养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压监测及降压干预,2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及5天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后第30天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随访期间2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第7天时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同时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第30天时,观察组患者mRS评分中轻度残障人数高于对照组、重度残障人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压监测及降压干预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NIHSS及mRS评分。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72-1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35 ] |[阅读次数:110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91 ] - 吴振奎;钟丽花;刘延霞;刘玉玲;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儿童中外周血中Toll受体9(TLR9)、γδ-TCR型双阴性T细胞(DNT)的表达。方法:90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期50例作为急性期组、恢复期40例作为稳定期组,3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 IM患儿于入院时、对照组儿童于体检当日抽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淋巴细胞表型[CD3+、CD3+CD8+、CD3+CD4+、CD4/CD8、CD3-CD(16+56)+、CD3-CD19+]及γδ-TCR型DNT细胞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LR9 mRNA表达水平。结果:外周血CD3+、CD3+CD8+及TLR9mRNA水平比较,急性期组间>稳定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外周血CD3+CD4+、CD4/CD8、CD3-CD(16+56)+及CD3-CD19+水平比较,急性期组<稳定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稳定期组及急性期组儿童的外周血中均有DNT细胞表达,为(γ+δ)+TCR型,且急性期组>稳定期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IM患儿机体免疫机制失衡,这种免疫失衡在IM急性期更为显著,主要表现为TLR9表达上调及特异性(γ+δ)+TCR型DNT细胞表达升高。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77-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32 ] |[阅读次数:11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75 ] - 戚德青;刘朵;蒲强;李洁琪;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450例,根据年龄将AMI患者分为30~44岁组、45~59岁组、60~74岁组及≥75岁组,收集4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BMI)]、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状动脉家族史及高胆固醇血症病史)、Killip分级、舒张压及收缩压、梗死相关动脉及临床用药情况[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RB)、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替罗非班、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记录PCI术前及术后TIMI分级、随访12个月发生的临床事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AMI不同年龄与临床事件率的关系,采用K-M曲线分析各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一般资料比较,30~44岁组AMI患者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比例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指标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4组AMI患者狭窄动脉数比较,30~44组1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最高、≥75岁组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最高(P <0. 05); 4组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发生率,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醛固酮拮抗剂、替罗非班及ADP受体拮抗剂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30~44岁组、45~59岁组及60~74岁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率及总的发生率均低于≥7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K-M曲线结果显示30~44岁组、45~59岁组及60~74岁组AMI患者生存情况均优于≥7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年龄是影响AMI患者PCI治疗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年轻AMI患者预后略优于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82-1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网刊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219 ]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253 ] - 王含;王晋超;田伟;
目的:探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椎间融合术治疗骨质疏松并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骨质疏松并腰椎滑脱患者82例,分为观察组(CBT螺钉椎间融合术治疗)和对照组[传统的椎弓根(PS)螺钉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0~34个月,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定腰椎骨密度(BMD)、结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治疗效果,比较2处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腰背疼痛症状,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值少于对照组,术后植骨融合率均值高于对照组(P <0. 05);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VAS评分、后凸Cobb角降低,JOA评分、椎前缘高度比提高(P <0. 05)。结论:与传统的PS螺钉椎间融合术相比,CBT螺钉椎间融合术治疗骨质疏松并腰椎滑脱患者,可有效改善骨密度、促进功能恢复及缓解疼痛症状。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88-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84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08 ] - 季恩敏;张军;李昌权;李岗;史伟;于浩;李光云;田景中;
目的:探讨不同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部位对直肠癌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直肠癌患者110例,根据IMA结扎部位分为A组(n=58)和B组(n=52),A组给予低位IMA结扎,B组给予高位IMA结扎;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肛门排气时间、排便功能、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早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排便功能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吻合口瘘、尿潴留和肠梗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低位IMA结扎相较于高位IMA,在直肠癌手术中有较好的效果,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93-1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网刊下载次数:35 ] |[阅读次数:114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70 ] - 徐翠芳;温洁;
目的:探讨经盆底超声测量膀胱颈活动度与绝经期妇女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确诊SUI绝经期妇女作为SUI组(n=90),同期健康体检的绝经期妇女作为对照组(n=90),收集2组绝经期妇女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分娩方式、分娩次数、基础疾病及学历等资料,采用超声检测2组绝经期妇女平静状态和Valsalva动作时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2种状态之间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活动度;对SUI患者膀胱颈活动度进行ROC曲线分析;以SUI严重程度(轻、中、重度)为因变量,以分娩次数、膀胱颈活动度及Valsalva时尿道倾斜角为自变量,采用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UI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SUI绝经期妇女分娩次数,Valsalva动作时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而静息时尿道倾斜角则低于对照组(P <0. 05); SUI患者膀胱颈活动度诊断SU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799(95%CI为0. 862~0. 735,P <0. 001),cut off值为24. 31 mm;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膀胱颈活动度是影响SUI绝经期妇女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 491,95%CI为2. 593~22. 691,P <0. 05)。结论:盆底超声检查膀胱颈活动度与绝经期SU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对绝经期SUI的确诊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2020年09期 v.45;No.240 1097-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网刊下载次数:36 ] |[阅读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40 ] - 胡扬;陈晓霞;张雪梨;
目的:分析新生儿脓毒血症(NS)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9 415例新生儿科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确诊NS的住院新生儿233例,分为早产儿组(胎龄<37周,n=131)和足月儿组(胎龄≥37周,n=102),收集2组NS患儿的性别、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围产期因素、临床症状及临床结局资料并比较,于使用抗生素前抽取2组NS患儿静脉血各1~3 m L,采用血液细菌培养法进行血培养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不同胎龄和出生体质量的住院新生儿NS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早产儿组NS患儿发生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呼吸暂停、反应差、放弃治疗和死亡比例高于足月儿组(P <0. 05),但发生黄疸、体温异常及治愈比例均低于足月儿组(P <0. 05); 233例NS中检出病原菌105株,革兰阳性菌52株(49. 52%)且以表皮葡萄球菌(46. 15%)为主,革兰阴性菌48株(45. 71%)且以大肠埃希菌(37. 50%)和肺炎克雷伯杆菌(33. 33%)为主,真菌5株(4. 76%)均为白假丝酵母菌;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真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均未发现耐药。结论:新生儿脓毒血症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较大,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革兰阴性菌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
2020年09期 v.45;No.240 1102-1106+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33 ] |[阅读次数:122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49 ] - 加妮娅;于立丽;齐美晶;
目的:探讨高能量血液透析(HFHD)治疗维持血透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ESRD患者均分为HFHD组和常规血液透析(HD)组,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时取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磷(P3+)、血钾(K+)、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β2-微球蛋白(β2-MG)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Cr、BUN、P3+、K+、i PTH、β2-MG及Hcy水平均下降(P <0. 05),但HFHD组治疗后血清ALB升高、常规HD组ALB降低(P <0. 05); HFHD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 PTH、β2-MG及Hcy均低于常规HD组(P <0. 05); 2组患者HD治疗期间均无死亡病例,HFHD组患者心血管病变和关节病变发生率分别低于常规HD组,低血压发生率则高于常规HD组(P <0. 05)。结论:HFHD清除ESRD患者血清i PTH、β2-MG及Hcy的效果优于常规HD,可降低心血管病变、腕管综合征发生风险,但需注意低血压的发生。
2020年09期 v.45;No.240 1107-1110+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38 ] |[阅读次数:109 ]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109 ] - 徐晓芳;程黎明;陈樑;黄兴华;李怡巍;李宗恒;
目的:分析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共刺激分子B7-H3(B7-H3)水平对宫颈癌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300例为宫颈癌组,2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为良性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女性280例为对照组;观察宫颈癌组、良性组术后非月经期、对照组在非月经期间体检时的血清HE4、B7-H3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特征宫颈癌术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肿瘤直径、病理类型、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的HE4、B7-H3水平;宫颈癌术后患者随访5年,分析生存状况、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血清HE4、B7-H3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HE4、B7-H3单独或联合检测对宫颈癌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宫颈癌组和良性组患者血清HE4、B7-H3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宫颈癌组HE4、B7-H3表达水平高于良性组(P <0. 05);不同FIGO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的宫颈癌术后患者血清HE4、B7-H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30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持续随访5年,死亡率42. 67%(128/300),存活率57. 33%(172/300),死亡组血清HE4、B7-H3水平高于存活组(P <0. 05); HE4、B7-H3单一指标检测对宫颈癌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低于2项指标联合检测。结论:血清HE4联合B7-H3检测可有效提高宫颈癌术后患者预后评估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2020年09期 v.45;No.240 11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网刊下载次数:39 ] |[阅读次数:85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