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宏琳;宋宇峰;
目的:了解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表达情况,探讨TF在OSCC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了42例OSCC、15例转移淋巴结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中TF的表达情况,分析TF与OSCC发展和转移的关系。结果:(1)在OSCC组织和淋巴结中TF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4.29%和67.78%,显著高于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10.00%,P<0.01);(2)TF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结论:OSCC中TF的表达上调对肿瘤的生长、发展和转移有促进作用,但其是否可作为反映OSCC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仍有待研究。
2007年05期 No.128 449-45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67 ] - 王荣新;雷大卫;苏晓庆;
目的:了解不同诱导条件对贵阳腐霉(Pythium guiyangense Su)产生昆虫表皮降解酶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诱导物、不同菌丝接种量,不同初始pH时,培养基中蛋白质浓度。结果:以蝉蜕为诱导物,在1%菌丝接种量,初始pH10.0的条件下时,培养基中蛋白质浓度较高。结论:本研究结果可反映贵阳腐霉产生昆虫表皮降解酶的条件,并可为酶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以及深入了解真菌的致病机理打下基础。
2007年05期 No.128 452-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67 ] - 杨秀海;高晓勤;李源;陈乾美;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mRNA及人β防御素2(human beta-defensin-2,HBD-2)在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黏膜组织中TLR4 mRNA和HBD-2的表达。结果:TLR4 mRNA在病变组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但在病变组中13例Ⅰ型和17例Ⅱ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病变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HBD-2在对照组未见表达,而在病变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两组间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在Ⅱ型病变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Ⅰ型(P<0.05)。结论:TLR4可能参与了鼻黏膜天然免疫,HBD-2可能是炎症反应的重要产物之一。致炎因子通过TLR4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识别,激活鼻黏膜上皮细胞,最终导致炎性细胞产生大量的HBD-2,这可能在鼻黏膜启动有效的炎性免疫反应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2007年05期 No.128 456-459+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69 ] - 杨琼;陈粲;戴桃李;潘娅;
目的:观察盐酸甲氯芬酯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4-VO法建立VD大鼠模型,用盐酸甲氯芬酯治疗,然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和在体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LTP)检测。结果:盐酸甲氯芬酯组与模型组比,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且高频刺激后的PS幅值、PS斜率明显增大,PS峰潜伏期缩短。结论:盐酸甲氯芬酯可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易化VD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LTP可能是其途径之一。
2007年05期 No.128 460-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05 ] - 李梅;孙嘉龙;瞿丽雅;
目的:了解赫章县妈姑镇区域镉污染现状,并对当地人体健康作出初步的评估分析。方法:采集研究区域内的土壤、生活用水、主要食物等样品及人体中的尿样,分析其中的镉含量水平。结果:样品中的镉含量水平远远高于对照区,其中食物中镉含量水平高出对照区高达15倍,当地居民尿样中镉达到28.16μg/g,高出对照区8倍左右。结论:赫章县妈姑镇区域存在严重的镉污染。
2007年05期 No.128 464-46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下载次数:339 ] - 胡赟;梁文妹;
目的:研究海洛因依赖期间大鼠颌下腺内5-羟色胺(5-HT)免疫反应(immunoreactive,IR)细胞表达及功能的改变,探讨颌下腺5-HT-IR细胞在海洛因依赖期间的可能作用。方法: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并结合图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海洛因依赖期间,5-HT-IR细胞的免疫染色明显增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5-HT-IR细胞数量增加,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且第24~31天时变化最明显(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期间,颌下腺5-HT-IR细胞的表达与功能均发生了改变,提示颌下腺5-HT-IR细胞可能参与调节海洛因依赖对机体的损伤过程。
2007年05期 No.128 467-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9 ] - 田禾;陈乾美;卓贤露;常敖霜;
目的:通过检测人喉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探讨其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人喉癌标本、20例正常喉黏膜标本(对照组)中CB和MMP-9的表达。结果:CB和MMP-9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喉癌组织(P<0.05);CB和MMP-9的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喉癌中CB、MMP-9的表达可能是癌肿发生、生长和浸润转移的重要因素,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2007年05期 No.128 471-473+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5 ] - 欧阳伟炜;卢冰;周华宁;何常;龙义国;王平;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常规病理诊断无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研究微小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根治术后常规病理证实为T1-4N0-1M0的107例NSCLC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蜡块,采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结果:NSCLC中微小转移检出率为29.9%。非微小转移病例的1、3、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较微小转移病例明显延长(均P<0.05)。Cox回归显示KPS评分、CK、T分期及病理分级是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均P<0.05)。术后放化疗与单纯手术比较术后放化疗组长期生存有优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淋巴结微小转移是影响长期生存的不利因素,放化疗干预有可能延长生存。
2007年05期 No.128 474-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4 ] - 胡少瑾;李素芳;
目的:了解葛根素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0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用脑复康治疗,实验组加用葛根素治疗,药物用量为0.5 g加入250 ml液体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治疗20 d。采用血液动力学分析仪(CBA)对治疗后脑血流速度及脑血管外周阻力进行观察。结果: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血流速度减慢,脑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葛根素治疗后血液动力学各指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葛根素对HDS评分的影响有显著性,能显著改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
2007年05期 No.128 478-479+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3 ] - 吴伟莉;孙艳;徐博;
目的:观察以后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为主治疗初治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3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以后程3DCRT为主的治疗。化疗方案为顺铂(DDP)加5-氟尿嘧啶(5-Fu)同期或诱导1~4个周期(中位2个周期)。结果:中位随访34个月,死亡5例。全组1、2、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1.2%、81.6%和97.3%、94.4%、82.2%。放化综合治疗组1、2、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88.2%、80.2%和94.4%、88.8%、76.2%,单纯放疗组1、2、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4.1%、82.3%和100%、100%、87.5%,两组进行比较,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毒性反应较低,均能按时完成治疗。结论:后程3DCRT用于鼻咽癌治疗,配合足够周期的化疗,可望达到更好的局部控制率和降低远处转移率。
2007年05期 No.128 480-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34 ] - 谭玉洁;马莉;王焰;孟荣琼;刘若英;
目的:研究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URA)患者的TORCH活动性感染率、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激活状态,以探讨与URA有关的发病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术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流式细胞仪结合微珠捕获法(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测定血清中6种Th1/Th2源细胞因子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TORCH抗体IgM和IgG。结果:(1)URA组的HSVⅡ-IgG和CMV-IgG的阳性率(46.2%,59.2%)分别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24.0%和44.8%),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URA组的IgM类抗体阳性率全部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2)URA患者外周血T细胞数:(62.9±7.2)%,较对照组(67.9±8.4)%减少有显著性意义(P<0.05);NK细胞数(16.3±8.4),较对照组(12.4±3.1)%增加有显著性意义(P<0.05)。(3)URA患者IL-2(6.1±1.6)ng/L及IL-5(4.5±1.4)ng/L较对照组(5.0±1.2)ng/L及(2.7±0.6)ng/L升高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URA患者的活动性TORCH感染率显著升高;(2)URA的发生与该类患者T细胞总数减少以及NK细胞数量增加存在一定关联;(3)URA患者的Th1、Th2亚群均似有激活。
2007年05期 No.128 484-487+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46 ] - 刘运涌;楚兰;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系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对72例TIA患者行颈部血管多谱勒超声检查,记录颈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分级。颈动脉系TIA患者同时行脑血流动力学的检查,按斑块分级不同记录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颈总动脉IM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斑块大小和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颈动脉系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量、动脉顺应性较对照组下降;外周阻力、临界压力较对照组升高,和斑块大小分级有关。结论:(1)TIA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IMT增厚明显;(2)颈动脉系TIA患者存在着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3)颈动脉斑块与IMT、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
2007年05期 No.128 48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1 ] - 刘晓桥;杨天和;张陈匀;郑亚西;刘志琴;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介入术后Hs-CRP的变化规律。方法:100例行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患者,按临床类型分成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梗(AM I)3组。分别于冠脉支架术前、术后6 h、12 h、24 h、48 h及72 h留取外周血,检测血清Hs-CRP值,分组对比研究。结果:100例患者术前Hs-CRP平均值高于正常值(P<0.05),其中SAP组术前Hs-CRP平均值也比正常值高(P<0.05),而AM I组术前Hs-CRP平均值最高(P<0.01)。术后分组观察,SAP组术后6 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UAP组术后12 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AM I组术后12 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24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结论:支架术后炎症反应的状态不仅与术前冠脉临床类型有关,更与介入干预过程密切相关。
2007年05期 No.128 492-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54 ] - 于旭辉;葛红岩;张蕾;宋晗;遇颖;王宇虹;
目的:系统监测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脉脱型网脱)患者外周血中促炎细胞因子IL-12和IL-18,抑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以及炎细胞效应因子IFNγ-和TNFα-的含量。方法:选取脉脱型网脱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19例,分别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ILSA)检测IL-12、IL-18、IL-4、IL-10、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脉脱型网脱患者外周血中IL-12及IFNγ-、TNFα-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1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18和IL-4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在脉脱型网脱中,促炎因子IL-12表达增高,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降低,同时效应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均显著增高,表明Th1介导的炎性损伤在脉脱型网脱的病程中有重要作用。
2007年05期 No.128 496-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87 ] - 王良宏;熊晓丽;孙贵光;田智;
目的:探讨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速率法测定并比较非酮症糖尿病组(NDK)、糖尿病酮症组(DK)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DKA)血β-羟丁酸的浓度变化。结果:β-羟丁酸在非酮症糖尿病组、糖尿病酮症组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随血酮体的增加而上升,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β-羟丁酸测定对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05期 No.128 499-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6 ] - 李莎莎;刘鹰;张国云;徐远蓉;闫月敏;罗颖;
目的:了解贵州省陆军某部男性新兵的人格特征状况。方法:以Cattell Raymond B.16项个性因素测评量表(16PF)为工具测试男性新兵157名,并将测评结果与辽宁省1981年男性成人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样本群体在11项人格因素上与成人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完善辅导机制。
2007年05期 No.128 501-502+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50 ] - 黄悦;苏敏;胡蓉;李红;
目的:探讨人胎腭扁桃体的组织发生。方法:用HE染色显示30例人胎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结果:(1)9周,人胎腭扁桃体原基黏膜表面上皮薄,其下方的间充质内出现淋巴细胞。10周,出现早期隐窝。12周,隐窝出现分支,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可见高内皮微静脉(HEVs);(2)14周,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形成弥散淋巴组织和初级淋巴小结,与此同时,隐窝上皮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HEVs管壁内见迁移中的淋巴细胞。17周起,淋巴组织随胎龄增加而逐渐增多,小结内始终未见生发中心;(3)25周,隐窝上皮表层可见少量M细胞。结论:(1)9周时人胎腭扁桃体原基内已有淋巴细胞迁入,14周时固有层内出现淋巴小结;(2)10周时隐窝形成,14周时淋巴细胞开始浸润到隐窝上皮内,25周时隐窝上皮内出现M细胞。(3)12周时固有层内始见HEVs,至14周淋巴细胞经HEVs管壁迁移。
2007年05期 No.128 503-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