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贵真;
<正> 角叶蚤科Ceratophyllidae Dampf,1908是一个较大而极为复杂的科。可分为两个亚科:角叶蚤亚科Ceratophyllinae Dampf,1908在我国广为分布;指形亚科Dactylopsyl-linae Jordan,1929,只包括两个属,未见于我国。现知本科在全世界共有39属,323种(Traub,1980)。由于尚有若干未描述和正在描述的新阶元,总的数目日益增加,学者们对角叶蚤科的知识也必将迅速的扩大。学者们对本科蚤类的研究虽已有一个世纪之久,但是对它们的分类系统和亲缘关系等种种问题仍未最后解决。有些属的亲缘关系虽有不同作者已经修订,尚未尽统一,希望在今后年代里得到较满意的解决,
1982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 陆宝麟;陈汉彬;
<正> 蛹是蚊类变态发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研究蚊蛹的形态学及其分类性状,是蚊虫分类学,特别是亲缘种鉴别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长期以来这一领域在蚊类研究中却是一个薄弱环节。直至最近廿年来,国外才开始引以重视。Belkin.Bram.HuangMattingly.Smith.Sirivanakarn.peyton等,已先后将蚊蛹作为蚊虫分类的一个指征。在国内,则仅见蚊蛹的零星描述,迄今未见蚊蛹分类的报告。为此,作者等开展了我国蚊蝇的系统研究。本文报告蚊蛹的鉴别形态以及我国蚊蛹分亚科和分属的探索。有关蚊蛹各论将在今后陆续发表。
1982年01期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7 ] - 王菊生;王宝麟;
<正> 本文续前,报道巴拉巴按蚊实验室种群的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力,以资参考。方法本实验有关的原始资料均见于“巴拉巴按蚊实验室发育繁殖规律”及“巴拉巴按蚊实验室种群的动力学一、寿命表”两文。 1.统计符号 R_o,净增殖率(net reproductive rate)
1982年01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4 ] - 何素云;
<正> 胎儿肝脏由于丰富的血液供给,生长速度很快,在胚胎早期为体内最大的器官,又是胚胎的主要造血器官。关于胎儿肝脏的组织发生Deane,Patten Arey,Popper Elias以及Severn均有所报导,但有关细胞化学方面报导罕见尤其国内。现将收集的胎儿肝脏采用数种常见的组化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分化。
1982年01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 ] - 詹重万;王恩寿;孙渝;贺代杰;陈雄德;陈年芳;
<正> 地方性氟中毒(endenmic fluorosis)是危害人畜健康的重要地方性疾病。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对之作过大量工作,已取得了不少成就。近年来在我国有关流行病学调查、临床X线检查、预防和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虽然如此,有关该病的发病机理至今争议还多,因而迫切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开展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关氟骨症扫描电镜观察的研究,国外文献中曾查见Franke(1976)对工业性氟骨症(三例)进行了扫描电镜的观察。国内尚未见报导。本文首次对地方性氟骨症骨组织进行了扫描电镜的初步观察,为地方性氟中毒的病理形态学研究提供一点资料。
1982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66 ] - 张维元;茹景顺;曾宪筠;
<正> 1979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第五届鼻咽癌协作组会议上,根据TNM肿瘤临床分类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通过了新修订的鼻咽癌临床TNM分类标准。这一分类标准经临床试用,认为能反映患者的客观实际,有实用价值。本文的目的,是根据这一新的TNM分类标准,研讨鼻咽癌的临床各期与其病理组织学类型及间质反应的相互关系。材料和方法
1982年01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 ] - 庄铅秀;潘美兰;魏云珍;
<正> 子宫腔内来源于胎盘滋养叶上皮的绒毛膜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肿瘤,但原发于卵巢的非妊娠性绒癌,则甚为少见。作者遇到一例原发于卵巢之绒癌,其中含有无性细胞瘤成分。现特报告于后。患者女,17岁,未婚。因左下腹疼痛并扪及包块10余天入院。临床检查:T38℃~39℃,P.88~106次/分。R,16次/分。B.P.130/90mmHg.发育差,消瘦、慢性病容。乳房平坦未发育。腹部膨隆,下腹扪及一包块,大如5~+月妊娠子宫,表面
1982年01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 ] - ■代麟;殷松生;陆莲华;曾凡瑛;刘迪成;周会举;
<正> 吗啡与内源性类吗啡物质的中枢作用机制尚末完全阐明。近年来有人(Longo1962,Bradley 1968,Navarro 1971)观察对脑电(E E G)皮层诱发电位(Ruben,1979 Heranndez.1981)以及脑不同部位细胞放电的影响。过去我们的工作也曾观察过吗啡对刺激猫牙髓所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但用粗电极或一般脑电的记录方法,很难找出有特殊意义的变化。用微电泳的方法观察吗啡与内源性类吗啡物质对脑细胞放电的影响近来报导颇多(见North 1979的综述)。用微电泳,所给药物直接作用于所记录的细胞,实验结果便于分析,但作用较为局限,也不可能同时观察动物的行
1982年01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 周琳业;魏赞道;
<正> 目前国内外在制订饮水氟的适宜浓度时,主要参照Dean 1933~1939年所推荐的斑釉率及斑釉齿指数。前者以极轻以上多于10%,而少于35%为边缘线;后者以0.4~0.6为边缘线,在此范围内的水氟浓度即为适宜浓度。同时参考龋患率和龋均的高低。但是近年来发现一些地区斑釉率的高低与水氟含量无相关关系而与总摄氟量及尿氟有关。同时发现另一些地区没有氟斑牙,但龋齿发病率与水氟、总氟量均无相关关系。为此,本文拟就尿氟在制订饮水氟卫生标准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1982年01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 赛明兰;
<正> 七十年代科工作学者,对抗病毒感杂的中草药的筛选,作了大量工作,空心莲子草是其中之一。据报导,从该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看,它是一种有希望的抗病毒中草药,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空心莲子草即苋科喜旱莲子草Alterna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别名:螃蜞菊、空心苋、水雍菜、革命菜、水花生,原产巴西,引种我国后,逸为野生,主要分布我国北京、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我省贵阳、独山等地均有分布。同属植物莲子草A.Sessilis
1982年01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0 ] -
<正> 我院1978年10月至1981年12月共进行低温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32例,其中2例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进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为左心房粘液瘤行摘除术,其余28例全部为先天性心脏畸形行矫正术,死亡6例。本文报告此32例资料并着重对6例死亡原因进行讨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1982年01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 吴若秋;
<正>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巴金森氏病虽已有多年历史,但由于定向要求准确,技术颇为复杂,不易普遍开展,因而国内报道不多。作者于1981年9月对2例巴金森氏病患者施行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破坏术治疗,效果显著,无并发症,兹报道以供同道参考。临床资 料
1982年01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 于世英;
<正>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严重继发性病变。它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死亡率高。我院自1972年8月至1981年9月共收治颅脑损伤1440例,其中并发各型颅内血肿210例,占14.6%。本组病人手术前由清醒转入矇眬或嗜睡,或刚陷入昏迷明确诊断立即手术者,无一例死亡。在手术前已陷入昏迷始明确诊断而施行手术者,死亡率为(71/139)51.1%。由此可见,一早一晚,生和死大有差异。因此必须早期诊断,早期处理。要做到早期诊断,又须抓紧下列各环节。
1982年01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 孙世镛;孙丙豹;许儒博;
<正> 本文报告了1963年以来手术治疗的15例皮质醇症及随访2~19年的情况,并作简要讨论。资料分析一、一般情况:患者年龄自13岁至40岁计:13~14岁2例,21~25岁6例,33~40岁7例;女性10例,男性5例;病程:半年至10年。二、病因分类:(1)增生11例:女性9例,男性2例
1982年01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 ] - 孙丙豹;孙世镛;
<正> 远在1891年Taffin氏等已开始试用部份肾切除术治疗肾结核等疾病,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术后发生出血和漏尿等并发症而无法控制,故此种手术曾被放弃。但现今肾部份切除术治疗肾结石在临床上已具有重要意义,适用位于肾上、下极小盏内多发性小结石或位于肾上,下极而不能从肾盂切开钳取的铸状结石等。其优点为:1,易取净结石;2,能去除结石复发的局部因素;3,手术合并症少;4,能尽可能保留正常或较正常肾组织,使用此手术后肾结石作肾切除率可明显下降。我院自1965年1981年间,
1982年01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 曾昭荣;
<正> 腰椎狭窄综合症是因不同原因致腰椎管腔狭窄,包含一个或多个腰椎平面的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管的一处或多处骨性或纤维性狭窄,使马尾神经根受到影响,而引起临床症状。其症状产生的机理,一般多用缺血性神经根炎解释。我们通过对21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手术所见,并结合文献,对此有不同的认识,特提出讨论。一、临床症状及手术所见 21例腰椎狭窄综合症的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神经性
1982年01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5 ] - 陈雄德;
<正> 自1971年1月至1980年12月我院骨科共收治伤病员6136人,其中死亡61人,死亡率1%弱。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将此组病例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下: 资料分析 61例中,男性46例、女性15例。年龄分布见表一。表一 61例死亡病人年龄分布情况表
1982年01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7 ] - 何庆根;
<正> 左心房肥大主要是左心房内径的增大,长期来心电图对左心房肥大的诊断标准为:①P波时间增宽达0.12秒以上;②P波有切迹,切迹两峰之间的时间(简称P波切迹时间)在0.04秒以上;③V_1导联P波终末电势的绝对值(PTF-V_1,简称为PTF)在0.04毫米秒以上。本文将心电图P波的改变与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左心房内径作对比分析,探讨P电轴,P波时间、P波切迹时间及PTF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在左心房肥大诊断中的价值。一、资料分组及方法
1982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 ] - 姚淙;王定胜;
<正> 我院曾收治一例高血压患者,临床怀疑为嗜铬细胞瘤,经手术证实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兹报告于下: 病例简介肖××,住院号507719,女性,40岁,1979年6月8日住院。患者于二年前出现头部隐痛,阵发性加剧。至当地医院检查发现高血压,血压波动在150/90~170/130毫米汞柱之间,按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效果不佳。近一年来血压持续在170/100毫米汞柱左
1982年01期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 姚淙;张德银;李培;
<正> 1979年下半年,我们对省内五个工厂,15周岁以上的职工进行了高血压病普查。现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一、普查方法与诊断标准: 五个工厂15岁以上职工共9314人,共普查了8458人,普查率达90.8%。普查方法及诊断标准按1979年4月医科院常见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及人群防治工作《规划》所定,即血压达160/95毫米汞柱及以上者为“确诊高血压”,居于159/94与141/91毫米汞柱之间者为“临界高血压”。为了便于同国际患病率比较,又照顾我国多年来的
1982年01期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 ] - 苏树槐;董佑忠;
<正> 多发性硬化在欧美是一个常见病,过去认为本病在我国极为少见,但自1958年以来国内关于本病的报告也日益增多,我院自1964~1981年6月共收治多发性硬化30例,现就资料完整的20例结合文献复习作一简要报导。诊断标准和临床资料 1.诊断标准:本组病人的诊断是根据Mc Donald等临床确诊及早期近于确诊的
1982年01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1 ] - 王世杰;
<正> 散发性脑炎(下称散脑)各地报告的住院病死率为0~30%。我院最近统计为8.18%。对其影响预后的因素虽有提及,但未见专文探讨。现将我院1977~1980年住院期间死亡的28例及存活的147例散脑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探讨与预后关系密切的主要因素及死因,供今后防治参考, 材料与方 法
1982年01期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 王妙华;周华芝;周训昌;
<正>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多发于婴幼儿眼球内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国内已有很多作者对本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着重研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几种病理组织学变化与临床经过及予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我院1960—1979.4.共收治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56例(56只眼)。全部病例均经眼球摘除或眶内容刮除术治疗;其中26例有视神经内肿瘤浸润,术后配合局部放射治疗
1982年01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 卢林周;白朝林;杨安昌;
<正> 为了进一步开展近视眼的防治,了解高度近视的发病情况,探讨高度近视的发病规律,我们于1980年10月至1981年4月,对贵阳地区-6.00屈光度以上的76例高度近视及其家庭进行调查,现报导如下: 一、统计分析在我们调查的76例高度近视眼中,除3人为单眼高度近视外,余均为双眼,计149只眼,其中男性36人,70只眼,占46.98%,女性40人,79只眼,占53.22%。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为73岁。我们按近视程度将其分为-6.00~9.75屈光度及-10.00屈光度以上,这两组与年龄关系见表一。
1982年01期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2 ] - 林尚泽;
<正> 就全身而言,鼻及副鼻窦肿瘤虽并不多见,但在本科范围内,发生于鼻及副鼻窦的肿瘤却较为常见,甚至可占47.3%而居首位,尤其是这个部位的恶性肿瘤更较常见,可占本科范围内恶性肿瘤的11.9%(湖北)~17.7%(上海)~49.2%(北京)。鼻及副鼻窦肿瘤的发病情况可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我国西南地区尚缺乏这方面的报道,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我们将1971~1980年,10年中经我院病理科病检确诊的356例鼻及副鼻窦肿瘤病倒加以分析、讨论。
1982年01期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6 ] - 卢泰祺;
<正> 肝脏转移癌是肿瘤临床中经常遇到而又难于处理的问题之一,恶性肿瘤发生肝转移,提示病属晚期,常是肿瘤病人的一个严重情况。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癌,其自然生存期自确诊日计算,平均为2~7月,仅6.6%活过一年。而临床上肝的转移癌却很常见。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48%的病例迟早发生肝转移。据报导,胰腺癌病例中的90%;胃癌屍检病例中的50%;大肠癌初次手术病例中的10%有肝转移。其他常见肿瘤的肝转移率:肺癌30~61.9%,宫颈癌20%,乳腺癌9—40%
1982年01期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0 ] - 潘美兰;
<正> 子宫体癌以子宫内膜腺癌为最多见,约占90%。过去认为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在妇女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近年来由于开展宫颈癌普查普治,宫颈癌发病率有所下降,或宫体癌的发病有所上升,许多报导(特别在美国)宫体癌的发病率跃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虽然子宫内膜腺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予后较好的一种,但恰当的治疗无疑能明显提高其存活率。一、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分级
1982年01期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9 ] - 杨秀全;胡薇;龚其廉;冯家兴;杨立珍;
<正> 鼻咽癌的诊断,历来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依据。近年来根据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血清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鼻咽癌与EB病毒有密切的关系。在鼻咽癌患者的血液和唾液中存在着与EB病毒相关的各种抗体,如抗VCA的抗体,抗EA的抗体等;且滴度高于正常人和其他癌症患者(Burkitt淋巴瘤除外)。应用血清学方法于鼻咽癌诊断,也进行了一些探讨,先后建立了接间免疫萤光法,免疫放射自显影法,免疫酶法等。并已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和在高发区进行大面积普查,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
1982年01期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