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厚聘;程才芬;李淑芳;林文琴;
<正> 漆姑草Sagina japonica(Sweet)ohwi属石竹科植物,药用全草,别名“羊儿草”、“地松”、“星秀草”等,主要生于庭院、田间、路旁及土坎阴湿处,夏季采集,分布于江苏、江西、湖南、四川及贵州等省,民间主要用于散结消肿,解毒止痒。前文曾通过五种瘤株进行体内筛选,证明漆姑革对S180、S37、U14及L615四种瘤株有显著的抗癌作用,说明此药的抗癌谱较广且口服有效。通过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证明其抗癌有效量的毒性较小。通过系统药理实验发现此药有显著的镇咳、祛痰及镇痛作用;对家兔的离体及在位大小肠有兴奋作用,阿托品或肾上腺素可对抗之。我院内
1981年03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93 ] - 田成国;
<正> 一、概述含小蘖碱的中草药用干临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神农本草》就有记载。我国已发现含小蘖碱的中草药分属于植物学中的四个科,十个属,品种多、资源丰富,成为近年生产小蘖碱的原料。自1957年始,即大规模地生产小蘖碱的盐类,并广泛用于临床。其后又从含小蘖碱植物(三颗钎、十大功劳等)中分离出了多种生物碱,除小蘖碱外,主要还有:药根碱(Jatrorrhizine),巴马叮(Palmatine),咖伦明(Colum-
1981年03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9 ] - 庄宗杰;陶必严;杨沛施;田维英;官志忠;瞿卫平;杨国雄;刘家骝;
<正> 文献中关于肺癌实验模型的复制方法有过许多报导,致癌剂经气管给药在多种动物身上成功地诱发肺癌而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难以保证致癌剂在呼吸道均匀分布和持续作用。近年来Griesemer等在大鼠中进行实验,用含致癌剂的腊丸置入移植于皮下的同种动物气管中,成功地诱发了气管肿瘤.作者认为,这种移植性气管肿瘤模型,由于致癌剂能在规定的时间中持续均匀地作用于特定的靶组织,发瘤率高,组织学特征与人类肺癌近似,因而是研究致癌剂作用及癌变的理想模型。有关使用移植性小鼠气管诱发肿瘤的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文献报告,因此我们仿照并简化了Griesemer等的方法在小鼠中进行实验,也获得较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981年03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 ] - 肖开棋;曹建初;张向阳;
<正> 睾丸恶性肿瘤是青年男性中较为常见的肿瘤,其中93~96%来源于生殖细胞,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及病理组织结构图象与卵巢相应的肿瘤近似,极为多式多样。国外对睾丸肿瘤的组织学分类、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研究甚多,多次召开专门的睾丸肿瘤国际会议进行讨论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并请专家拟订了睾丸肿瘤的分类标准,但在国内,系统的、大量病理报告尚不算多。我们自1954~1980年间确诊为睾丸生的胞肿瘤者111例,现参照1977年WHO及Mostofi分类方案报告于后,并对各类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讨论。
1981年03期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 亓代麟;段松生;周会举;周群凤;
<正> 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机能的实验性研究,在1935年已经开始。Jacobsen首先观察到广泛切除动物的侧前额叶皮层,引起持久性的行为障碍。以后实验确定前额叶皮层主沟(Prncipal Sulcus)周围的中三分之一,是完成空间延缓反应(Spatial delayed response)中枢部位(Butte等1969)。久保田竟等1971记录了在延缓反应中该部位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动物在执行延缓反应的任务时,前额叶皮层神经元放电发生改变。以后又有人报导,给猴建立操作式条件反射,同时记录前额叶皮层的自发放电,实验证明该部位与动物的暂时记忆、注意以及学习等心理活动有重要关系。
1981年03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 孙公铎;
<正> 在神经生理学研究中,目前已越来越多地采用微电极技术探索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规律。微电极可分为玻璃微电极和金属微电极两大类。由于玻璃微电极的绝缘性能良好,尖径易于控制,电极与记录组织接触可靠以及可与若干特殊的技术(如微电泳,选择性离子敏感电极等)结合起来使用,因此为一般的实验室乐于采用。但是问题总是一分为二的,玻璃微电极尖径常小于0.5微米,要充灌导电溶液、药物或染料甚感困难。充灌之后也因结晶析出而无法长期保存。最近,出现了一类新型的玻璃微电极一自动充灌型微电
1981年03期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1 ] - 詹重万;肖开棋;陈年芳;
<正>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下简称扫描电镜)在医学、生物学的应用,近年来进展很快。因为SEM与TEM(透射式电子显微镜)比较,具有样品制备容易,所需时间短,可以观察较大的样品,有较大的焦点深度,可以观察样品表面的三维结构。与光镜(LM)比较有更高的分辨力,可以得到比LM更清晰的立体感照片。我们应用扫描电镜,对8人不同部位和不同情况的头发30段,进行了毛干的表面形态学观察,探讨头发毛干毛小皮超微结构特征,试图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法医鉴定以及有关科研提供粗浅的形态学参考。
1981年03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70 ] - 周正池;王贵根;朱泽高;曾昭荣;张文禹;
我们解剖观察了29尸的臀上皮神经的起源与分布,并作了各种测量。臀上皮神经起源于胸_(12)至腰_4的后股的外侧支,越过髂嵴至臀部才能称臀上皮神经。按其起源和分布,臀上皮神经可分为外侧支、中侧支、内侧支和最内侧支。参与组成一侧的臀上皮神经有2~8支不等。我们把29尸编号列成表一,可以看出各侧臀上皮神经的外侧支、中间支、内侧支或最内侧支由0支、1支、2支、3支或4支组成。根据组成臀上皮神经各支的数目,凡是各支都是由0支和1支组成的,我们归入单支型,由0支和1支以上组成的归入多支型,其他则归入混合型。总计结果,单支型有19侧,左右对称的有4尸(8侧);多支型的有13侧,左右对称只有一尸(两侧);混合型的占26侧,左右对称的有3尸(6侧)。我们的分类同黄志霖氏等的分类法不完全相同。我们注意观察了臀上皮神经跨越髂嵴及臀部分支的情况,所得到的结论是,不受任何结构的约束作用,只有最内侧支的一部分分支,跨过髂嵴后,可能受到臀大肌筋膜及其纤维的不同程度的约束。臀上皮神经在髂嵴处的体表定位是以骶棘肌外缘与髂嵴交点为定点,在此定点内侧1.01厘米及外侧1.1厘米的2.11厘米范围内。我们明确规定了臀区的各境界,并将臀部的上、下、内侧、外侧四区提出了臀部神经的新命名,即臀上皮神经、臀内侧皮神经(原名臀中皮神经)、臀下皮神经和臀外侧皮神经。
1981年03期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70 ] - 曾昭荣;张文禹;周正池;王贵根;朱泽高;
<正> 临床上,在腰腿痛诊治中,对臀上皮神经的问题颇为重视。1957年Strong氏发表了臀神经综合症,采用手术将受累的臀上皮神经支切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提出“臀上皮神经损伤”是引起腰腿痛的一个常见原因。认为腰部急性软组织员伤中,约有40~60%为此症。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对这一病症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进行了临床观察,并解剖了29具尸体(共58侧)的臀上皮神经,作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于下,并提出对于“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看法,以供商榷。临床及病理资料
1981年03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74 ] - 卢泰祺;
<正> “睾丸恶性肿瘤相对较少见,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约占1~2%,在男性泌尿生殖恶性肿瘤中占4~13%,但在20~34岁男性肿瘤病人中却属常见的恶性肿瘤。我科1961~1989年共收治睾九恶性肿瘤40例,占同期收治恶性肿瘤病人的1.45%,其中36例经病理确诊,并行睾丸切除及放射治疗,现将其有关情况报导如下: 临床资料年龄:36例中,平均年龄37岁。最小24岁,最大63岁,以20~40岁最多(58%)。36例中精原细胞瘤32例,平均年龄37岁;睾丸癌4例,平均年龄25岁。
1981年03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 ] - 陈绪光;刘子江;
<正> 颅底凹陷症是颅颈区常见的畸形之一,以枕大孔为中心的颅底向上凹陷。大多数是因为第一、二颈椎和抗骨先天发育异常,也有少数后天性疾病致颅底软化,引起本病。该病临床症状复杂,易与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脊髓空洞症等病相混淆。X线检查清楚地显示局部畸形,从而明确诊断。由于国内外颅底测量方法繁多,而正常值不一致,我们对110例正常颅颈区照片进行了各种测量统计和比较。并将我院1973年到1979年资料完整的,确诊为颅底凹陷症15例(其中7例手术证实,8例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X征象)。进行了临床和X线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介绍于下:
1981年03期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6 ] - 董佑忠;
<正> 本病名称较多,又称脑底动脉环闭塞症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是一组病变部位相同,病因及临床表现各异的疾病,其特征是脑底大动脉(特别是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的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伴有广泛的侧枝循环及脑底部出现丰富的毛细血管扩张异常网,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此病最早(1963年)由日本铃木报导,乃因异常血管网的形态在脑血管造影象上仿佛抽烟时喷出的烟雾而得名。以后国内外陆续有报导,本文9例,已被脑血管造影证实,对其中一例经我院脑外科作脑血管搭桥术治疗,8例内科治疗,恢复均较满意,现结合文献复习,作扼要分析讨论。
1981年03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 ] - 汤笃礼;江晓儒;
<正> 外伤性肝破裂在腹部内脏伤中仅次于脾和小肠而占第三位。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交通事业的发展,肝外伤的发病率似有日益增多的趋势。我院自1972年元月至1981年5月,共收治此症36例,现就其临床资料作一简要分析,并对有关的治疗问题进行讨论。临床资料分析本组男性29冽,女性7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69岁,6~30岁27例,占75%。 36例中开放性损伤13例,闭合性损伤23例,开放伤病例多由刀刺(9例)、枪弹
1981年03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 陈雄德;
<正> 脊柱骨折、脱位并截瘫是一种严重的损伤,许多病例因之而终身残废甚至死亡。此伤在地处山区的我省甚为多见。我院骨科自1972年1月至1981年6月共收治140例,约占同期脊柱骨折住院病例的40%。现将此组病例作一分析,籍以提高认识。一、临床资料分忻本组男性121例、女性19例,年龄最个3岁、最大67岁,其中以20~40岁为多。绝大多数为农民,其次是工人。受伤原因:高处坠跌伤59例,塌方或煤块压砸伤47例,车祸
1981年03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
本文报告了贵州省凯里县部分以苗族为主的聚居地区5523人糖尿病患病率,结果为O.36‰,该地区农民体力劳动为主,长期高醣、高纤维、低脂、低旦白饮食致使糖耐量与高患病率地区有所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我组40岁以上(除外耐量异常者)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107.3±18.6mg%(M±S.D.),以均值加2倍标准差为正常值上限,对餐后2小时血糖≥140mg%者进一步做口服卜萄糖耐量试验检出患者以早期诊治是合适的,但<140mg%者是否卜萄糖耐量试验均属正常尚不能定论,餐后2小时血糖值与耐量试验异常完全符合率应进一步观察。我组资料说明:仅凭餐后2小时血糖值进行诊断应在200mg%以上,是否合适值得商榷。糖尿病并发症不仅见于已确诊糖尿病者,而且在糖耐量异常用患者已见到典型微血管病变,因此在不同职业人群中;特别是10岁以上人群中普查,力争早期发现糖尿病, 予早期防治是很必要的。
1981年03期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7 ] - 张凤群;张大简;董国权;何双淑;
<正>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围。据历代医籍记载如《内经》所说的“消中”、“消瘅”、“肺消”、“消渴”等皆属本病。提出了“……数食甘美丽多肥……转为消渴”之说,认为糖尿病发病与过食脂肪类食物以及与肥胖有关。又如《金匮要略》中所描述的饮多,尿多的症状与本病极为相似。在《诸病源候论》中以及明代戴思恭所提到的“其病多发痈疽”、“三消之久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等等与糖尿病所引起的某些并发症非常相似。此外《外台秘要》还谈到尿中有糖的特点。同时还指出治疗本病必须饮食管制。这些都说明了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
1981年03期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9 ] - 钱敏时;
<正> 视网膜脱离早在1722年Maitre Jan氏在动物实验中曾提到过,1805年Ware也从组织上观查过本病,1817年Beer氏称本病为黑曚性猫眼,1929年Gonin指出视网膜裂孔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决定因素,而对脱离的治疗就是封闭裂孔,并用热烧器(白烙金)封闭裂孔,使本病获得良好效果,治愈率10~15%,自此以后,各国才开始采用手术疗法,如Vogt氏的电解术,Were、Larsson氏及Safar等氏的透热术,使手术疗效达70%左右.1903年Mueller氏最先施行巩膜缩短术,1933年Lidner更对此手术方法加以改进,使手术
1981年03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 魏赞道;
<正> 医学气象学是生物气象学的分支,是研究天气、气候对人类健康影响的一门年青的边缘学科。远古以来人们就已知道天气、气候能影响人的健康,但是只在近三十年来才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始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许多国家在开展医学气象学的研究,探讨天气变化和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利用良好气候对某些疾病进行疗养,探讨气象因素和环境污染的关系。1956年国际生物气候、生物气象学会成立以来,1957年开始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会议,至今已举行八次,第九次会议将于1981年4月在西德召开(23
1981年03期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87 ] - 李继勋;张继恺;戍淑君;
<正> 近10余年来,由于白血病缓解率的提高和生存期的延长,使生育期患者妊娠的机会增多,与非妊娠者相比,合并妊娠者的病情更为复杂,治疗中的困难更多。为了解我国白血病合并妊娠的特点,找寻有效的处理措施,现将我院资料和国内报道的病例进行分析,结合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的体会加以讨论。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收集的资料包活我院住院病例12例,国内杂志发表的资料32例,全国性或地区性学术会议所收集到的资料14例共计58例(见表一)
1981年03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4 ] - 刘端琼;
化脑是小儿时期多见而又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彻底治疗,密切关系着病儿预后。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异常、为诊断重要依据。必须掌握各年龄阶段的特点,尤其是3个月以下的幼婴、早期病例,以及经过抗菌素不彻底治疗的非典型表现,并尽可能明确病原。治疗中仅着重谈及如何合理选用抗菌素问题,要对病原菌敏感,能透过血脑屏障,剂量充足,疗程适当,并注意用药途径。急性期静脉分次给药,必要时鞘内或脑室内注射。
1981年03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 ] - 杨国范;张万兰;林斌治;刘安祥;
<正> 近年来随着医学遗传学的发展,了解到先天畸形、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是新生儿死亡和疾患的重要原因,也是儿童和青少年疾病和死亡的因素。同时这种患儿给家庭和社会,不论在经济上、精神上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选择性流产的新优生学是预防遗传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近十年来国内、外都开展了羊水内胎儿脱落细胞的培养,进行产前诊断,以了解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生化测定,发现异常及时引产,这样就可以减少遗传病和先天畸形儿的出生。开展此项工作的关键在于羊水细
1981年03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 ] - 许大祯;
<正> 为了积累国人资料,现将在尸体解剖中发现的一例双下腔静脉,报导如下。女性尸体,身长131厘米。无年龄记录。一、解剖所见(照片及图)1.右肾 2.右卵巢静脉3.右下腔静脉 1.总下腔静脉 2.右下腔静脉4.腹主动脉 5肠系膜下动脉 6.左下腔静脉 3.右卵巢静脉 4.右输尿管7.左卵巢静脉 8.左下腔静脉斜段 9.左肾 5.纤维带 6.左下腔静脉 (注:纤维带与右下腔静脉相连处已切断,7.腹主动脉 8.左卵巢静脉并翻向左下方被乙状结肠所掩盖,照片未显示出)9.左输尿管 1.右下腔静脉:起始右骶髂关节的前方,由右髂内、外静脉汇合而成(右髂内静脉管径粗1.0厘米,右髂外静脉管径0.9匣米)。其起始部位于右髂内动脉的后外侧,沿脊柱的右前方上行,下段行经右腰大肌与右骼总动脉之间,上段行于右腰大肌与腹主动脉之间,
1981年03期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 ] - 罗先达;祝庆平;瞿溥年;
<正> 肺动静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国外文献报告近600例,国内文献报告共10例。我院近遇一例,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女性,23岁,3岁时发现口唇、肢端青紫,指甲变凸。生长发胄差,4岁始可行走.紫绀渐加重,无咯血,无晕厥。曾于某院X线检查考虑为“肺结核”,予短期抗痨治疗。近半年活动能力明显减退,上二层楼亦极累。否认胸部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血压86/60mmHg全身发育营养差,皮肤、粘膜明显青紫,未见毛细血管扩张情况,阴显杵状指〈趾〉,心脏无杂音,P_2稍亢进,右背、广泛2~3级收缩期杂
1981年03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 杨爱云;
<正>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急变的诊断,一般是以骨髓及/或末梢血中,原始细胞百分数的增加为主要依据。如原粒加早幼粒在骨髓及/或末梢血中超过20%,即可认为急变。但在少数慢粒患者,临床、骨髓及血象,都无急变表现,而在骨髓外局部区域发生急变。对这一现象,不同作者给予不同的名称,如:“髓外白血病”、“髓外原始细胞变”,“髓外原始细胞危象”“限局性原粒细胞瘤”等。我们遇到1
1981年03期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 ] - 佃雪辉;
<正> 遗传性第V因子缺乏症亦称为Owren氏病或副血友病。本病甚为罕见,我院曾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37岁,自15岁月经初潮后,月经量较多,每次持续5~7日。近8个月来,经期延长达7~10日,月经量更多,并感头昏、心悸、乏力。约一月前开始有牙龈出血,量不多,能自行止血。一周前月经来潮后,出血不止,同时伴有血尿、尿频、尿急、尿病,四肢皮肤出现淤斑,曾昏厥二次,住××厂医院。经输入新鲜血2次,出血
1981年03期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 ] - 周建可;
<正> 玻璃状体豚囊尾坳,乃由猪肉絛虫的幼虫豚(猪)囊尾蚴引起。近年来有关本病的报导有增加,但都是总结以往多年的资料。本病以猪为中间宿主,人为终末宿主,可通过自身感染和异身感染的方式进入人体。据国内文献报导大多见于东北、华北和华东等地。金氏在我国人眼部的寄生虫一文中指出,西南地区是我国带属絛虫流行地区。西南目前仅见云南尚崇学作过报导,贵州省尚未见有关本病的报导.我院于1972年曾遇一例,特报告于下:
1981年03期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 何振常;
<正>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为一少见病,以选择性的肺内含铁血黄素沉着为特点,据文献报告经多次尸检证实身体其它器官无此种病变。本病主要见于小儿时期。国外CeeIcn氏于1931年首次报告,国内吴桂兰等于1960年首次报告一例,迄今国内文献报告不过30例。我院一例2年多来长期误诊为浸润型肺结核,现报告于后。患几牟××,女,8岁,贵州籍,因反复咳嗽、咳血,低热、面色苍白2~+年于1980年11月27日第四次住入我院。
1981年03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 杨安昌;胡绍先;
<正> Laurence—Moon—Biedl氏综合征是以视网膜色素变性,多指(趾),智力低下,肥胖和生殖器机能不足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1886年,Laurence和Moon首先报告,后来Bardet和Biedl对本病作了完整的描述,确立为Laurence—Moon—Biedl氏综合征。国内吴厚章1954年首先报告,以后有张福星等先后对本综合征作了报告,最近我院遇到一例Laurence—Moon—Biedl氏综合征,特报告如下:
1981年03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8 ] - 周章保;
<正> 患儿万×,男性,10岁,汉族,贵州籍,住院号517489。因左颌面部突出并轻度疼痛一个多月,于1980年5月15日入院。起病无诱因,疼痛轻,左颌面部包块缓慢增大,无鼻衄、脓涕史。检查:左侧颌面部们及2.5×2.0厘米包块,有乒乓感及轻压痛,表皮完好。左鼻腔外下壁内移,鼻腔内无肿块。左侧硬腭轻度下沉,颊粘膜丰满,单尖牙缺如。全身检查无异常,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付鼻窦照片见左上颌窦腔不扩大,骨质无破坏,其内有二枚牙的囊肿影。X线号012208。
1981年03期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7 ] - 董国权;
<正> 患者叶××,男性,52岁,贵州关岭人,黎族,中学教师,住院号:523112。因右眼胀痛,突然失明3~+月,于1980年10月28日入我院中医病房治疗。患者入院前3~+月,一天晨起突然右眼失明、胀痛,求治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高血压”“右眼底出血”。入院前半月,头胀痛、目干涩、胀痛加剧,乃求治于我院。入院时血压160/100毫米汞柱。胸透显示:心脏呈主动脉型,左侧第一弓突出,左室增大。血脂化验:胆固醇200mg%、甘油三脂319mg%、脂旦白电泳分型:Ⅱb型。西医诊断:
1981年03期 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 ] - 田茂春;
<正> 我科从80年5月起用硅胶泡沫作鼻腔缩窄术的填塞物,治疗萎缩性鼻炎10例,通过2~6月随访观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10例中女性7例,男性3例;年龄18~42岁,皆为重度萎缩性鼻炎。表现不同程度的鼻阻、鼻子、结闸、溴觉减退或伴咽干、头痛等。经药物治疗效差。手术方法:10例均在局麻下作唇龈沟切口,在鼻腔底及外侧壁骨膜下剥离作“袋”状填塞腔。将消毒好的硅胶(高温高压或75%酒精浸泡24小时)剪成0.2×0.4×1.5cm大小,逐快填入腔内。缩窄鼻腔约四分之一。缝合切口,四头带包扎。术后应用抗菌素3
1981年03期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