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粒与慢粒急变患者的染色体分析比较

    吴立甫;

    <正> 由于慢粒与慢粒急变患者的染色体改变,与其他类型白血病相比,有其一定的特异性,并且对慢粒的诊断、分型、预后和发病机理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慢粒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一向为血液学工作者和遗传学工作者所重视。本文就8例慢粒与6例慢粒急变患者的染色体改变作了分析比较,其中一些病例在治疗过程中作了染色体动态观察,有些作了从慢粒到慢粒急变病变过程的连续观察。

    1980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 简讯

    <正> 我院1978—1980年科研成果经卫生部、省科委评定。有以下项目获奖:一、针刺过程中獮猴操作式条件反射和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电活动的观察。

    1980年02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 鼹厉螨属在我省的首次发现

    顾以铭;

    <正> 鼹厉螨属(Genus Oryctolaelaps)系Lange于1955年订立,迄今仅比氏鼹厉螨(Oryctolaelaps bibikovae)一种,模式标本采自苏联乌苏里边区的缺齿鼹(Mogerarobustra Nehring)。1976年10月25日及11月2日,金大雄教授先后在贵州省绥阳县的华南缺齿鼹华南亚种(Mogera insularis latouchei Thomas)体上采得比氏鼹厉螨雌、雄各一只,与原描述对照基本相符。其背板大小分别为雌579×310及雄569×310微米,

    1980年02期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4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6 ]
  • 用死卡介苗保护小白鼠防止柏氏鼠疟原虫(P.berghei)感染

    毛克强;李美兰;

    <正> 用卡介苗保护动物防止感染寄生原虫,如巴贝斯虫(Babesia)、弓浆虫(Toxopl-asma gondii)和锥虫(Frypanosoma)等曾先后有报告。Clark等(1976)用活卡介苗静脉接种小白鼠以保护小白鼠不感染柏氏鼠疟原虫约氏亚种(P.berghei yoelii)和芬氏疟原虫(P.vinckei)获得成功。1978年我们用死卡介苗经皮下、皮内不同途径接种小白鼠,然后用柏氏鼠疟原虫攻击,观察小白鼠能否受到保护。

    1980年02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 ]
  • 硬蜱叮人一例

    金大雄;李贵真;

    <正> 锐跗硬蜱Ixodes acutitarsus(Karsch,1880)原记述于日本、后记录于印度、锡金、缅甸。在我国曾发现于台湾、湖北、云南、西藏。除寄生于动物外也侵袭人(邓国藩1978:中国经济动物志第十五册蜱螨目蜱总科,45—47页)。在我们的标本中有两个雌性成虫,经签订是锐跗硬蜱,标本是范定恒等于1955年5月采自西藏毕通,由甘贻

    1980年02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3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 ]
  • 鸡疟原虫(PIasmodium gallinaceum)动合子的离体培养

    毛克强;王宝林;

    <正> 疟疾免疫学研究和企图利用子孢子虫苗预防疟疾需要获得大量的子孢子。这显然不能依靠解剖按蚊涎腺中的子孢子,必须将人体红细胞内的配子体离体培养成为子孢子。这是国内外急待解决的问题。国外曾报告采用各种培养基将鼠疟原虫配子体培养成为动合子。我们于1976年用Eagle’sMEM营养液和原代鸡胚肌皮单层细胞加入Eagle’sMEM营养液培养鸡疟原虫配子体成为动合子。

    1980年02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 ]
  • 松桃县农村幼儿感染蛲虫情况的调查

    马贵恩;邓传华;王亚南;

    <正> 1978年10月底,我们在松桃农村实习时了解到当地有蛲虫感染,但由于时间限制,仅检查了101个儿童。结果如下。调查地点、对象及方法调查地点为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区西门坎大队的梁家院、彭家堡及西门坎三个生产队,三队成一直线分布,间隔约一华里。各队居住集中,多有一个院子数家共住的情况。均为汉族。检查对象为6岁以下的全部幼儿,共101名。方法系使用市售胶纸带制作的透明胶纸试子,在上午7—9时对每人作了一次检查。

    1980年02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 贵州省鼩鼱的几种吸虫

    金大雄;顾以铭;

    <正> 我们在贵州省的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iMilne-Edwards,水麝鼩Chimmarogaleplatycephala himalayica Gray及大长尾鼩Soriculus(Chodsigoa)salenskii Kastschenko中检获五种吸虫,其中一种是新宿主纪录,四个新种,两个属是我国的新纪录。宿主名称依Ellerman & Morrison-Scott,1951订正,其汉名依《拉汉兽类名称》。量度为耗米,括弧内为平均值。

    1980年02期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 鳖的后睾科吸虫(Trematoda:Opisthorchiidae)两新种

    金大雄;张剑英;

    <正> 从湖北省产的鳖Trionyx sinensis(Wiegmann)体内采得两种后睾科吸虫,经鉴定为新种,并建立一个新属以容纳其中的一种。文中量度以毫米为单位,括弧内为平均值。 1、武汉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Wuhanensis新种, 体形似柳叶,前端渐细。后端稍尖,3.81—4.74×0.76—1.02(4.19×0.88)表皮被小棘,排列整齐,向后渐稀疏,近肠支盲端而止。口吸盘亚端位,圆形,直径0.361—

    1980年02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4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4 ]
  • 鲮鲤的毛圆线虫

    金大雄;

    <正> 鲮鲤—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L.在我国长江以南有广泛的分布,其鳞甲入药,肉可食。但有关它的寄生虫的研究却不多。1938年伍献文、胡荣祖在海南岛的鲮鲤中发现美洲钩虫[Necator americanus(Stiles)]。作者在贵阳的鲮鲤中也发现有美洲钩虫,并于1941年报告了新种毛圆线虫Trichoskrjabinia costata。解放后,郭振泉(1958a,

    1980年02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 ]
  • 巴拉巴按蚊实验室发育繁殖规律

    王菊生;王宝麟;

    本文报告在室温27°±1.34℃,相对湿度86±2。56%,混合光照12-14小时的实验条件下,巴拉巴按蚊实验蚊株的发育和繁殖,结果如下: 1、发育时间(平均值,天):卵5.70±1.65,幼虫8.63±1.46,蛹2.16±0.29。成虫前期,雌性11.24±1.73、雄性10.75±1.68,整个发育过程15.25±2.86。 2、存活(平均值):成虫前各期存活率(%),卵67.82±21.39、幼虫78.47±19.62、蛹79.89±12.35。成蚊寿命(自雌蚊交配后计,天)雌性最高50,平均25.63±1.82;雄性最高24,平均13.56±5.10天。 3、生殖(平均值):交配雌蚊第1次产卵日龄2.94±0.33,最未次日龄28.72±2.86,最高产卵高峰日龄19.2±6.84,一生中总产卵日期26.25±2.48天,共产13.71±9.34次,每蚊产卵数296.60±24.84个。雌蚊逐日产卵呈不规则的曲线,最高峰趋近于生殖的末期。

    1980年02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8 ]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8 ]
  • 贵州省罗甸县蚊虫区系密度的调查报告

    陈汉彬;

    <正> 罗甸县在解放前是我省超高疟区之一。民间流传着:“八月谷子黄,摆子鬼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四句民谣充分反映了疟疾的严重性。解放后,由于党的英明领导,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和群众的努力,已基本控制了疫情。同时,结合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按蚊方面已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先后有陈伟、姚秉和(1957)报告29种(包括变种);卢剑云(1959)又报告了4种新纪录。根据陆宝麟(1974)的

    1980年02期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3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32 ]
  • 华丽巨蚊生态习性调查研究初报

    陈汉彬;柳元华;

    <正> 巨蚊是一类主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大型蚊种。其成虫不吸血,以花蜜为食,幼虫善扑食它种孑孓,乃是蚊虫的天敌。巨蚊属在我国已知有六种,贵州省仅报告一种。1976年7—8月,我们在黔南罗甸县调查蚊虫区系时,发现臣蚊广有分布,先后采获蛹5个、幼虫34个、隔离培养育出成虫6只。经鉴定,均是华丽巨蚊(Toxorhynchites splendens(Wiedemann),1819),现将其生境分布和生态习性初报于下:

    1980年02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0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49 ]
  • 贵州绥阳县蚊虫调查简报

    陈汉彬;柳元华;

    <正> 绥阳县迄今未见蚊类调查报告。1976年5月至9月,我们在该县洋川区进行了短期蚊类调查。现简报于下: 一、调查方法洋川区是个山间盆地,海拔860公尺,年均温15.1℃,属中亚热带气候型。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生境类型单一。根据该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在居民点和稻作区进行幼虫孳生地普查,主要检查稻田、水坑、盆罐积水、树洞、竹筒、山洞和石穴等。

    1980年02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 ]
  • 贵阳市家犬蠕虫名录

    金大雄;

    <正> 1956年吴青蔾等(微生物学报4(2):219—236 1956)总结了我国家犬蠕虫的记录,共67种,其中35种可以寄生人体。在西南只有昆明(朱佐治、马贤成。中华医学杂志26:699—708,1940) 和成都[Lu,C.(鲁超)。CMJ,59:550—564,1941;Kuo,S.C.(郭绍周)、Kiang,L、M(江留美)。CMJ,62A(1):15—18,1643,及Hsu,K.C.(徐国清)。CMJ,66(6):319—323,1948]有过调查报告,共记录

    1980年02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 致倦库蚊(C.fatigans)各龄幼虫形态上的区别

    孟庆华;

    <正> 蚊虫幼虫各龄期的识别,在分类学与毒理学的研究中,都有实际意义。按蚊属各龄幼虫的形态,已较系统地研究过。对其它各属同样的研究很少。仅Edwards关于库蚊属有过如下记载:大多数种三龄幼虫尾节背面有一骨质尾鞍,而四龄幼虫尾节被一环状尾鞍所完全包围。根据这一情况,以及致倦库蚊为全世界热带与亚热带常见

    1980年02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0 ]
  • 对伊蚊属纷蚊亚属的分类学研究 1、关於金线伊蚊及其近缘种分类系统的建议

    孟庆华;

    <正> Edwards(1932)的《蚊科属志》对蚊科分类系统进行了清理,使各属与亚属的混乱状态,在广度与深度上,得到了较大至很大的澄清,成为蚊虫分类学的一个重大进展。但是,某些亚属内的混乱状态,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例如,伊蚊属的纷蚊亚属(Genus Aedes,Subgenus Finlalaya)不但为一异源亚属,而且在组级分类上还很混乱。Edwards(1932)将这一亚属分为A-H八个组,其中D-H五个组都为混合组,即

    1980年02期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 牛囊尾蚴病造成的损失

    顾以铭;

    <正> Crewe和Owen(1979)曾用《一天75万虫卵——一年75万英镑》这一醒目的标题来论述牛肉条虫的危害,估计其成虫每天排出虫卵约75万个,而牛感染囊尾蚴后使英国每年遭受的损失达75万镑。其他国家每年因牛囊尾蚴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西德500万马克;东德12万马克;捷克6百万弟纳尔;比利时2500万比利时法郎;博茨瓦纳50万镑;肯尼亚100万镑;爱尔兰10万镑;美国50万美元。

    1980年02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 吃鱼也吃鱼的寄生虫

    王宝鳞;

    <正> 鱼类有各种寄生虫,条虫是其中之一。在多种淡水鱼的腹腔里,常有一种双槽科条虫的裂头蚴,体长可达四、五寸,对鱼苗和幼鱼为害甚烈。但人们不仅吃鱼,甚至也吃这些裂头蚴。在意大利的市场上就出售肠舌形条虫Ligula intestinalis(L.)的裂头蚴作为食物,称为maccheroni piatti——扁通心粉(Pearse,A.S.:Introduction to Para-

    1980年02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 ]
  • 我国六种库蚊分类地位的商榷

    孟庆华;陈汉彬;

    <正> 近年来,结合《中国蚊科志》的编写工作,查看库蚊属某些新种的模式标本,发现下列六种的分类地位有待商榷,分别讨论于下: 1、从江库蚊Culex(Moch.)chungkiangensis Chang and Chang,1974.昆虫学报。 17(3):347—51。从江库蚊是张培轩和张思淼同志根据贵州从江的雄蚊标本与Brug(1932)对叶片库蚊(C.foliatus)的原描述有差异而记述的新种。叶片库蚊原是根据印尼爪哇的标本作为C.castrensis的一个变种记述的。Edwards(1934)根据Jackson采自

    1980年02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 ]
  • 库蚊一新种一天坪库蚊

    陈汉彬;

    <正> 1977年初秋,在带领医学动物进修班学员赴广西实习时曾在天坪山采获一批孑孓,并经隔离培养育出两性成虫。经研究,确系班翅库蚊组一新种,根据产地命名为天坪库蚊[Culex(Culex)tianpingensis sp.nov.] 一、形态描述雌蚊中型蚊,翅长3.7~4.3毫米。头头顶正中盖以金黄色平覆鳞和散在竖鳞,后头有众多的金黄色竖鳞,少量暗色竖鳞分布在枕部两侧,两颊有乳白色宽鳞区并向眼

    1980年02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 ]
  • 我国库蚊新纪录

    陈汉彬;

    <正> 1973年以来,我们结合《中国蚊科志》库蚊属的编写工作,进行了较系统的野外调查采集工作,并且对过去已报告的蚊种标本进行复查,发现有如下新纪录。 1.惊骇库蚊C.(Neoculex)territans Walker,1856.Insecta Saundersiana. Dipt,,1:428. 鉴别依据腹节背板有淡色端部横带;雄蚊尾器抱肢基节亚端叶前部只有两根带状棒。端节细长,末1/3内侧缘有膜状突起和微刺。阳茎侧板间背桥亚端位;幼虫头毛

    1980年02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 我国斑翅库蚊组的分类志要

    陈汉彬;

    <正> 库蚊属斑翅库蚊组(Culex(Culex)mimeticus group)包括一些习见的广布蚊种,其特征是在进化中发展了淡鳞翅斑。我国见于报告者有下列9种:斑翅库蚊C.mimeticus、棕盾库蚊C.jacksoni、棕叉库蚊C.fuscifurcatus、短臂库蚊C.kangi、类短臂库蚊C.sengi、拟斑翅库蚊C.mimuloides、小斑翅库蚊C.mimulus、新斑翅库蚊C.neomimulus和类斑翅库蚊C.murrelli等。此外,笔者等1977年又在广西采获一新种天坪库蚊C.tianpienensis sp.nov。

    1980年02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2 ]
  • 我国吸虱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金大雄;

    <正> 吸虱仅寄生于哺乳动物。学者认为吸虱的出现不早于白垩纪中期,因为几乎可以肯定它是感染有胎盘类的。但吸虱并没有真正的化石存在。早在1926年Ewing报告了美州史前期木乃伊上的头虱。其后又在阿拉斯加的罗伦斯岛(Lawrence Island,Alaska)上爱斯基摩人的垃圾堆上找到了人头发,上有头虱的卵,并认为是千年前的人体上的标

    1980年02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9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40 ]
  • 我国吸虱研究三 马虱科一新种

    金大雄;

    <正> 马虱属Ratemia原为多板亚科Polyplacinae下的一个属(Ferris,1951),最近Kim和Ludwig(1978)将之提升为一个科,马虱科Ratemiidae。本属原仅有一个种,小鳞马虱R.squamulata(Neumann)。至1958年Fiedler和Stamps才描述了第二个种,即R.bassoni.两种均寄生于非洲的斑马Equus burchelli,但小鳞马虱并曾发现于乌干达的家驴上。本文描述的新种是本属的第三个种。

    1980年02期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 我国吸虱研究 四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 MILNE-EDWARDS吸虱两新种的记述和两新科的建立

    金大雄;

    <正> 猪尾鼠属(Typhlomys)与印度的山刺鼠属(Platoacanthomys)都是特化的啮齿动物,自成一科,即山刺鼠科(Platacanthomyidae)。迄今两属各仅有一种。它们与睡鼠相近,并曾被纳入同一科,睡鼠科(Muscardinidae)。睡鼠科分布于欧洲,中亚及北非。虽然日本也有分布,但在我国仅见于新疆。它们有类似松鼠的体形和习性。山刺鼠科则

    1980年02期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0 ]
  • 我国吸虱研究五 多板科一、多板虱属,血渴虱属及树鼩虱属

    金大雄;

    本文记录我国多板科中三个属的吸虱共10种:1、亚洲多板虱,2、中华多板虱,3、突跗多板虱,4、弯多板虱,5、竹鼠多板虱,6、锯多板虱,7、棘多板虱,8、琴头血渴虱,9、巨板血渴虱及10,硬树鼩虱。其中亚洲多板虱及中华多板虱作者末见标本。突跗多板虱和竹鼠多板虱是我国的新记录,小泡巨鼠和白花竹鼠分别为它们的新宿主。兔的琴头血渴虱和巨板血渴虱都是我国的新记录。作者1975年发表的负斧树鼩虱应列为硬树鼩虱的同物异名。各种均简要地提出其鉴别特征,并附多板科中我国已著录各属及此三属各种的检素表。

    1980年02期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 ]
  • 我国大锥蚤属Genus Macrostylophora Ewing,1929的种团划分、地理分布和宿主关系(蚤目:角叶蚤科)

    李贵真;

    <正> 我国的大锥蚤Macrostylophora Ewing,1929,虽早有报导,但种类不多。至1977年增加到8种,近几年又有更多的新种发现,已成为有18种和亚种的大属。它们的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地理分布从东洋界为主向北达到古北界。其宿主达20余种之多。因此有必要对这个较复杂较大的属进行种团划分,并对其地理分布和宿主关系作分析和阐述。

    1980年02期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7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8 ]
  • 贵州省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蚤类简志及一新属三新种记述(蚤目)

    李贵真;黄贵萍;

    <正> 1976年我们先后两次到贵州绥阳县的宽阔水进行动物体内、外寄生虫的采集调查。宽阔水是贵州省的自然保护区。该地海拔1,700公尺左右,周围山林密茂,各山岭大多有溶岩石洞,各洞又大多有暗河流水,气候阴湿多雾,动植物区系丰富而具有特点。我们两次所采虽不够全面;但所获尚有代表性。本文只就蚤类部分作一简志。此外,绥阳

    1980年02期 11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27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2 ]
  • 云南省卷带倍蚤一新亚种记述及对我国卷带倍蚤亚种划分(蚤目:角叶蚤科)

    李贵真;解宝琦;杨晓东;

    <正> 自从柳支英、吴厚永和吴福林根据1963年5月从西藏江孜藏鼠兔(Ochotona t.thibetana)体上的标本描述了卷带倍蚤Amphalius spirataenius Liu,Wu & Wu,1966以来,先有Smit(1975)报导了尼泊尔鼠兔(O.sp.)体上的卷带倍蚤作了首次描述外

    1980年02期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 我国小毛猬的寄生蚤

    李贵真;

    <正> 小毛猬Hylomys suillus Muller,1839是食虫目,猬科的一种独模小兽,分布于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的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小毛猬缅甸亚种H.S.peguensis Blyth,1859分布于中—缅边境。我国云南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和梁河,思茅地区的思茅和孟连都有报导。这是小毛猬从印—马亚界延伸到中—印亚界,而达到我国西南区和华南区交界处,分布最北限的一个亚种。

    1980年02期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4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2 ]
  • 我国猪尾鼠的寄生蚤

    李贵真;

    <正> 猪尾鼠属(Typhlomys)属于啮齿动物的山刺鼠科(platacanthomyidae)。该科仅有的另一属是印度的山刺鼠属(platacanthomys)。迄今两属各仅有一种,都只记录自东洋界,而少见,故可谓稀有动物。我国的猪尾鼠(T.cienreus Nilne-Edwards)最早发现自福建,相继发现自广西和贵州。越南有一亚种——沙巴亚种(T.c.chapensis Osgood,1732)。但已往都没有关于它们寄生蚤的报导。1976年6—7月、10—11月我们从贵州省绥阳县宽阔水的猪尾鼠

    1980年02期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6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9 ]
  • 云南省大锥蚤属一新种(蚤目:角叶科)

    黄贵萍;

    <正> 1972年4月昆明动物研究所彭鸿绶教授在滇南绿春(回归线以南,约北纬23°)黄莲山的巨松鼠(Ratufa bicolor)体上采得一种大锥蚤,仅有一,与已知各种均有区别,遂定为新种。绿春大锥蚤 Macrostylophora luchunensis新种鉴别特征绿春大锥蚤新种与二刺大锥蚤Macrostylophora bispiniforma Li,Hsieh & Yang,1976)接近。

    1980年02期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 我国的短头怪蝠蚤

    金大雄;李贵真;

    <正> 1955年我们曾报告过云南凤仪的短头怪幅蚤(李贵真、金大雄1955)。当时因无宿主标本,故未能订定其宿主的名称。又因为尚未见到Smit 1954年的文献,故未能将该蚤订至亚种。 1964年5月30日王菊生、马贵恩二同志在贵州省安龙县八坎的一只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上采得一只雌蚤。随后(6月30日)邹宣光、陈汉彬二同志仍在原

    1980年02期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6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 ]
  • 我国西南地区副角蚤属的两个新种(蚤目:角叶蚤科)

    解宝琦;何晋侯;陈如华;李贵真;

    <正> 在鉴定采自我国西南地区的蚤类标本中,发现副角蚤属(Paraceras Wagner,1916)的两个新种。兹记述如下: 一、宽凹副角蚤Paraceras laxisinus Xie,He & Li新种鉴别特征本新种

    1980年02期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 同棒属恙螨一新种

    王菊生;顾以铭;

    <正> 拟社同棒恙螨,Schoengastiella paraconfusciana新种(图1—6) 标本材料:正模采自贵州省锡金小家鼠Mus pahari Thomas,1916(册亨,1977年10月12日,黄贵萍、郎书源),9个副模标本采自贵州省锡金小家鼠(册亨,1977年10月12日,黄、郎;都匀,1979年12月19日,廖克强)、黄毛鼠Rattus fulvescens Gray,1846(榕江,1978年10月,松会武)及黑尾鼠Rattus cremoriventer Miller,1900(册亨,1977年10月12日,黄、郎),均存于贵阳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1980年02期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 三个新种厉螨的记述

    顾以铭;王菊生;

    <正> 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贵州省绥阳、兴义、册亨、望谟、三都、都匀等地,从鼠体采得一些寄生革螨,经鉴定有三种系未经描述的厉螨,兹记述如下。标本存贵阳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量度单位全为微米。一、贫毛厉螨 Laelaps oligosetosa,新种雌螨(图1—3)体型小,长469(465—476),宽362(352—372)。高度骨

    1980年02期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8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1 ]
  • 血厉螨属的四个新种

    顾以铭;王菊生;

    <正> 在整理从贵州省鼠类体表采得的寄生革螨中,发现其中有4种血厉螨系未经描述过的种类,特记述于后。文中所用测量单位均为微米。模式标本皆存放在贵阳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一、短尾鼩血厉螨Haemolaelaps anourosorecis,新种雌螨(图1-3)体呈椭圆形,长551(549-559),宽398(383-435)。螯肢发达,动趾具2齿,定趾的小齿不明显。钳齿毛很大,约与定趾大小相近,长

    1980年02期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7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6 ]
  • 山蝠肪刺螨新种记述

    顾以铭;王菊生;

    <正> 山蝠肪刺螨Steatonyssus nyctali,新种雌螨(图1-3)体卵圆形,长833(828—838)微米(本文测量单位全用微米,以下略),宽554(535一569)。前背板前缘钝圆,后缘浅弧形外凸,

    1980年02期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 ]
  • 毛厉螨属一新种

    顾以铭;沈继芬;

    <正> 猪尾鼠毛厉螨Tricholaelaps typhlomydis,新种雌螨(图1-3)体卵圆形,骨化较弱,浅黄色。体长765,宽517(量度均为微米,下同)。

    1980年02期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 绥阳县小兽及革螨、恙螨名录

    梁智明;顾以铭;王菊生;

    <正> 1975年~1979年,在绥阳县曾先后进行几次小型兽类和螨类的调查,经整理计有小兽3目11科17属26种,革螨2科8属15种及恙螨2亚科3属5种。其名录如下。小兽名录食虫目 INSECTIVORA 一、鼹科Talpidae

    1980年02期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5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0 ]
  • 革螨袭人五起报告

    顾以铭;

    <正> 我院自1962年以来迂到五起革螨袭人的情况,简志如下: 一、1962年9月3日,本院职工宋××,在搔痒的脚趾缝间采得革螨,经鉴定为柏氏禽刺螨(Ornithonyssus bacoti)。二、1963年5月21日,本院附属医院儿科病房,自一患儿体上采得柏氏愈刺螨,经灭螨后,搔痒和皮疹消失。三、1978年9月,职工周××全家四人均感腰腹、颈胸、腋窝等处奇痒,并有针头大小红色丘疹,不明原因,历数日后在患处检获螨类,于9月23日送检,鉴定为柏氏禽

    1980年02期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7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6 ]
  • 贵州的猪尾鼠

    梁智明;

    <正> 1965年张荣祖等在贵州省绥阳县首次捕获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 Milne-Ed-wards,1877),1975—1979年我们又在该地及其附近的青山地区多次捕获。鉴于该鼠形态特异,种类稀见,并且过去报导较少,形态描述简单,以及生态资料的缺乏,特详述如下,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1980年02期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7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9 ]
  • 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 Milns-Edwards,1868-74分类地位的研究

    梁智明;王酉之;余自忠;

    <正> 姬鼠属(Apodemus)在我国分布广,种类多,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不仅是农林区的主要害兽,并且还是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染源。近些年来我们在云南、贵州及四川三省1/3以上的县市作了大量的调查,根据这些调查资料,本文特对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 Milne-Edwards,1868-74)的分类地位进行讨论,并将其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1771)加以比较。

    1980年02期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 ]
  • 变形虫纯培养研究初步报导

    柳元华;

    <正> 变形虫是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从自然环境中采集的材料,往往密度很低或者混生着其它原生动物,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近两年来我曾多次在实验室内用稻草液进行培养,虽然密度有所提高,但由于分离不好,往往杂生纤毛虫,加之天气变化,或

    1980年02期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7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51 ]
  • 蚊类染色体永久玻片制作新方法

    赵红;

    <正> 研究蚊类细胞遗传学必须进行染色体制片。目前,国内外通常是采用Breland(1961)的方法或略经改良。即材料经过地衣素染色后临时压片,但临时制片的标本不能久存。为了制作永久玻片,人们多是采用加拿大树胶常规制片方法,这样就必须经过脱水、透明等等繁杂的手续,在研究中诸多不便。

    1980年02期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1 ]
  • 血涂片中疟原虫标本定位的简易方法

    邓传华;

    <正> 将血涂片中选定的疟原虫标本再找出来作为示教之用,是教学准备工作中最费时间的事情,虽然也可用钻石镜头划圈,但必须有这种设备。我们经过十数年的实践,试用了许多方法,认为用绘图钢笔划圈,将所选的标本圈住,是一个好的方法。此法操作简便迅速,极易掌握,且无需特别设备。现将其操作过程介绍如下:

    1980年02期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 绘图点滴体会

    黄贵萍;

    <正> “看图识字”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图与文字结合起来,使读者一目了然。在蚤目志中,绘图也起着同样的作用。它与文字描述互相补充,互相比较,并且形象化,这样可加强感性印象,便于学习和应用。因此,图的质量也就是志的水平的一部分。随着粉碎“四人邦”的伟大胜利,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在我国

    1980年02期 1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 我国台湾省蚤类名录

    李贵真;

    <正> 一、蚤科 3个广布种,我国南方多见。 l、猫栉首蚤指名亚种 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Bouchle,1835) 2、致痒蚤(人蚤)Pulex irritans Linnaeus,1758。 3、印鼠客蚤 Xenopsylla cheopis(Rothschild,1903)。二、多毛蚤科

    1980年02期 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3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 ]
  • 海南岛螨类调查

    顾以铭;王菊生;

    <正> 1975年5-7月,我们结合教学,在海南岛白沙、乐东、保亭、崖县4县进行小兽及其体内外寄生虫的调查,共采集小兽200余号,经整理、鉴定,计有恙螨8种,革螨8种,现记录如下。

    1980年02期 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4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9 ]
  • 微小按蚊实验室养殖简报

    王菊生;王宝麟;马贵恩;毛克强;

    <正>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 Theobold,1901)是我国南方重要传疟媒介之一。为进行疟疾防治实验研究的迫切需要,我们于1976年8月自贵州罗甸县八茂牛圈内捕得吸血的微小按蚊,带回贵阳实验室,用人工交配传代的方法,曾养至4代,兹简报如下。

    1980年02期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

访问量:27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