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 SYT1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许静;喻超;杨盛力;孙诚谊;

    目的:研究突触囊泡蛋白Ⅰ(SYT1)对肝癌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人肝癌细胞(Hep3B、Huh7、HCCLM3、SMMC-7721、HLF和BEL-7404)和人正常肝细胞HL-7702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实验(q PCR)检测SYT1在这些细胞中的表达;选取15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分析SYT1在这两种组织中的表达;选择肝癌细胞Hep3B、Huh7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转染的载体不同分别将其分为对照组(转染表达空载体)、干扰组(转染干扰质粒)和过表达组(转染过表达质粒),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和OrisTM细胞迁移实验检测SYT1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SYT1对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相关蛋白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SYT1的m RNA和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P <0.05);从基因水平检测SYT1的表达,SYT1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细胞,Huh7和Hep3B细胞中SYT1的表达高于其他肝癌细胞(P <0.05);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组的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降低,过表达组的肝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增强(P <0.05);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组的肝癌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多,Vimentin蛋白表达量减少(P <0.05)。结论:干扰SYT1的表达能抑制肝癌细胞EMT过程,进而抑制其侵袭、迁移能力。

    2020年08期 v.45;No.239 869-874+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网刊下载次数:47 ] |[阅读次数:202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04 ]
  • 敲低LEF1-AS1对胰腺癌细胞的影响

    杨哲豪;喻超;潘耀振;邓路;郑迪杰;孙诚谊;

    目的:探究淋巴增强因子1反义RNA1(LEF1-AS1)对胰腺癌(PC)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使用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网站分析来源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PC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LEF1-AS1的表达;取对数生长期的正常人胰管上皮细胞株HPDE和PC细胞株Panc-1、Bxpc-3、As PC-1、Capan-1、CFPAC-1及MIA Pa Ca-2,采用q PCR检测LEF1-AS1在各细胞中的表达;选取q PCR检测后LEF1-AS1表达较高的PC细胞株Panc-1和MIA Pa Ca-2,用si LEF1-AS1与si Control分别转染后分为下调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敲低LEF1-AS1对各组PC细胞增殖、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低LEF1-AS1对各组PC细胞中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Bcl-2)、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相关蛋白(Bax)、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结果:PC组织中LEF1-AS1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 <0.05),Panc-1、Bxpc-3、As PC-1、Capan-1、CFPAC-1及MIA Pa Ca-2细胞中LEF1-AS1表达水平较HPDE细胞上调(P <0.05);下调组Panc-1和MIA Pa Ca-2细胞24 h、48 h和72 h时OD值均较对照组下降,下调组细胞集落形成数较对照组降低(P <0.05);下调组Panc-1和MIA PaCa-2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组细胞降低(P <0.05);敲低LEF1-AS1表达后,下调组Panc-1和MIA Pa Ca-2细胞Bcl-2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量均较与对照组下降,Bax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量均较与对照组升高(P <0.05)。结论:敲低LEF1-AS1表达后抑制P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促进PC细胞的凋亡和抑制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进程有关。

    2020年08期 v.45;No.239 875-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网刊下载次数:46 ] |[阅读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7 ]
  • 乐伐替尼诱导肝癌耐药细胞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探析

    杨哲豪;喻超;潘耀振;邓路;郑迪杰;孙诚谊;

    目的:构建乐伐替尼诱导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SMMC-7721耐药细胞株,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选取HCC细胞株SMMC-7721进行培养传代,采用药物逐步递增法建立体外乐伐替尼诱导的SMMC-7721耐药细胞株(耐药组),以未经处理的肝癌细胞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乐伐替尼、阿霉素、氟尿嘧啶和顺铂对两组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计算乐伐替尼耐药指数(RI);采用Real time-PCR检测两组细胞耐药基因MDR1、LRP、MRP2、GST-pi、TopoⅡɑ和BCRP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P-gp、LRP、MRP2、GST-pi、TopoⅡɑ和BCRP蛋白的表达。结果:乐伐替尼对对照组和耐药组SMMC-7721细胞IC50分别为(0.15±0.03)μmol/L和(4.34±0.12)μmol/L,RI为28;阿霉素、氟尿嘧啶和顺铂对耐药组SMMC-7721细胞的IC50较对照组降低(P <0.05);耐药组SMMC-7721细胞中MDR1、LRP、MRP2、GST-pi、TopoⅡɑ及BCRP耐药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 <0.05或P <0.01),耐药组SMMC-7721细胞中P-gp、LRP、MRP2、GST-pi、TopoⅡɑ及BCRP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降低(P <0.05)。结论:实验成功诱导获得耐乐伐替尼的体外肝癌SMMC-7721细胞株,该细胞株对阿霉素、氟尿嘧啶和顺铂的敏感性增高,其体制可能与耐药基因MDR1、LRP、MRP2、GST-pi、TopoⅡɑ及BCRP表达降低有关。

    2020年08期 v.45;No.239 882-886+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网刊下载次数:35 ] |[阅读次数:235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652 ]

基础研究

  • ICG磁性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的脑靶向作用

    杨畅;马广龙;张俊朗;Wafa Al-jamal;李勇军;

    目的:制备装载近红外荧光探针吲哚菁绿(ICG)的磁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探针,并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观察ICG磁性PLGA纳米粒的脑靶向作用。方法:取ICG、PLGA和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ICG磁性PLGA纳米粒,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其粒径、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及Zeta电位分布,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外貌和粒径大小,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ICG和四氧化三铁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取NOD/SCID gamma(NSG)小鼠4只,其中头部放置和不放置磁铁各2只,同时尾静脉注射ICG磁性PLGA纳米粒后,采用小动物荧光成像仪观察活体及取脑前后活体动物、离体脑部的荧光成像,并利用系统自带的分子成像软件对离体脑部的近红外荧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本实验制备得到球形ICG磁性PLGA纳米粒,粒径为(172.77±2.14) nm,PDI为(0.225±0.015),Zeta电位为(-4.18±0.67) m V,ICG和四氧化三铁纳米粒的包封率分别为61.8%和40.1%,载药量分别为0.165%和0.042%;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仪结果显示,ICG磁性PLGA纳米粒在磁场作用1 h后向NSG小鼠头部聚集;取脑部组织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磁场作用的ICG磁性PLGA纳米粒在NSG小鼠头部的荧光强度约为无磁场作用NSG小鼠的1.2倍。结论:成功制备得到符合动物实验要求的球形ICG磁性PLGA纳米粒,且在磁场作用下具有一定的脑靶向作用。

    2020年08期 v.45;No.239 887-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网刊下载次数:44 ] |[阅读次数:137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667 ]
  • 海马神经元原代细胞培养方法的改良

    高超;杜贵琴;许永劼;朱金凤;潘卫;李兴;

    目的:旨在建立一种简单、稳定的SD乳鼠海马神经元的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方法:选用出生24 h内的SD乳鼠,在数码显微镜下分离双侧海马体,剥离去除海马体上的包膜血管,剪碎吹打海马组织、胰酶消化后,获得细胞悬液,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型种植培养基培养8 h后,再用添加B27的Neuralbasal维持型培养基行原代培养,第7天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神经元纯度,CCK-8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结果:提取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完整,胶质细胞少,基本无杂质,生长状态良好,胞体丰满,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之间能形成密集的网络结构; NSE免疫组化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纯度达90%,CCK8显示培养第1~6天培养的海马神经元活性逐渐增强,第7天达峰值。结论:本方法能够提高海马神经元细胞纯度以及细胞活性,是一种稳定高效的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

    2020年08期 v.45;No.239 894-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网刊下载次数:117 ] |[阅读次数:262 ]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1105 ]
  • 沉默高表达CDX2胃癌细胞中HNF4α表达水平的变化

    沈和德;杨文秀;褚明亮;易韦;张著学;

    目的:探讨沉默高表达尾核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胃癌细胞中后对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DX2和HNF4α两种蛋白在AGS、BGC-823、MGC-803、MKN-45和SGC-7901五种胃癌细胞的表达,筛选出2者在同一种细胞蛋白中均高表达的胃癌细胞;选择高表达CDX2和HNF4α的AGS细胞,采用Western lot检测沉默CDX2表达后细胞中HNF4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DX2与HNF4a蛋白在AGS胃癌细胞均有较高表达;与阴性对照相比,经沉默CDX2表达后的AGS胃癌细胞中CDX2蛋白为低表达,HNF4α蛋白也为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高表达CDX2的AGS胃癌细胞中沉默CDX2后,CDX2与HNF4α蛋白均呈低表达水平。

    2020年08期 v.45;No.239 899-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网刊下载次数:25 ] |[阅读次数:116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04 ]
  • 梧桐子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李林珍;刘璐;魏茜;王道平;杨小生;李勇军;

    目的:研究梧桐子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梧桐子的挥发性成分,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分析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梧桐子中共鉴定出8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成分总峰面积的86.144%,主要含有酮类、萜类、萜烯类、烷烃、酯类、烯烃、醛类、呋喃类和醇类。结论:梧桐子挥发油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

    2020年08期 v.45;No.239 904-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网刊下载次数:93 ] |[阅读次数:91 ]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273 ]
  • 细胞培养密度对乳腺癌4T1细胞增殖、迁移、黏附及浸润能力的影响

    陈腾祥;孙密欣;肖俊;董宇华;熊英;兰金芝;雷珊;张金娟;

    目的:探讨细胞培养密度对乳腺癌4T1细胞增殖、迁移、黏附及浸润能力的影响。方法:取乳腺癌4T1细胞,培养至汇合度为60%(低密度培养组,sparse组)和90%(高密度培养组,dense组),两组取相同数量的4T1细胞,采用克隆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的克隆形成数目,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跨膜迁移实验检测4T1细胞的迁移率,采用黏附实验检测细胞的黏附率,采用Transwell-Matrigel细胞浸润实验检测4T1细胞侵袭能力。结果:克隆实验结果显示,与sparse组比较,dense组的4T1细胞形成克隆数目明显增多(P <0.01),且形成的单个克隆面积更大;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sparse组比较,dense组4T1细胞划痕愈合率显著升高(P <0.01); Transwell小室跨膜迁移实验结果显示,dense组4T1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sparse组(P <0.01);黏附实验结果显示,dense组4T1细胞的黏附率明显高于sparse组(P <0.05); Transwell-Matrigel实验结果显示,dense组4T1细胞的浸润能力明显高于sparse组(P <0.01)。结论:高密度培养能够明显增强乳腺癌4T1细胞的增殖、迁移、黏附和浸润能力。

    2020年08期 v.45;No.239 909-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4K]
    [网刊下载次数:41 ] |[阅读次数:139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656 ]
  • 粪便菌群移植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发挥对帕金森小鼠的保护作用

    叶明;张丽娜;谢静;时鹏;刘晓林;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对Th17/Treg平衡的调控及帕金森病(PD)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18只小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粪菌移植对照组及粪菌移植组,后两组采用—方法建立PD模型;粪菌移植组小鼠在建立PD模型后、以正常对照组小鼠的粪便菌悬液灌胃,粪菌移植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爬杆实验评价小鼠的行动能力,牵引实验评价小鼠肌肉力量及平衡能力; 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小鼠黑质致密部(SNpc) RORγt、Foxp3 m RNA及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双染检测小鼠SNpc中Th17细胞(RORγt+CD4+)及Treg细胞(Foxp3+CD4+)的表达; ELISA检测小鼠纹状体中DA、5-HT的表达以及外周血与SNpc中IL-17A、IL-22、TGF-β、IL-10的表达。结果:与粪菌移植对照组比较,粪菌移植组小鼠爬杆实验中返回到杆底部的时间明显缩短(P <0.01),牵引实验中得分明显增加(P <0.01),小鼠SNpc中RORγt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 <0.01),粪菌移植组小鼠Foxp3 m 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 <0.01),小鼠纹状体内DA及5-HT的含量明显升高(P <0.01),小鼠外周血与SNpc中IL-17A与IL-22的含量明显下调(P <0.01),IL-10与TGF-β明显上调(P <0.01),小鼠SNpc中Th17细胞(RORγt+CD4+)的数量有所下调,而Treg细胞(Foxp3+CD4+)的数量有所上调。结论:粪便移植对PD小鼠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Treg平衡、DA与5-HT含量有关。

    2020年08期 v.45;No.239 914-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网刊下载次数:40 ] |[阅读次数:127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810 ]
  • miR-30a靶向Beclin1蛋白在结肠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刘林;孟涛;雷程;杨新辉;王海江;

    目的:研究结肠癌细胞中miR-30a与Beclin1诱导的自噬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携带miR-30a基因的病毒感染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细胞,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CON(不转染)、阴性对照组NC(转染空载片段)、miR-30a组(转染miR-30a),分别用5μmol/L奥沙利铂注射液药物处理、或不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HCT116细胞中miR-30a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HCT116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将野生型Beclin1或3'UTR突变Beclin1与miR-30a或阴性对照共转染至HCT116细胞,采用双荧光素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荧光强度,并结合q 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iR-30a与Beclin1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奥沙利铂注射液处理前后,与对照组相比,miR-30a组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均受抑制,凋亡比例增高(P <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NC组相比,野生型Beclin1和miR-30a共转染后双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 <0.05),而Beclin1突变体和miR-30a共转染不影响双荧光素酶的活性(P> 0.05); q 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表明miR-30a组细胞中Beclin1基因(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miR-30a可通过靶向抑制Beclin1的表达,调节结肠癌细胞的自噬过程,进而影响结肠癌的发展。

    2020年08期 v.45;No.239 92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网刊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5 ]

临床研究

  •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胡斌;冯江龙;沈丹丹;邓超男;文静;

    目的:研究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325例病理诊断为PTC患者作为PTC组,同期5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取2组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灶组织标本提取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标本BRAF~(V600E)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C组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01); PTC组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及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预后相关。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甲状腺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及桥本氏甲状腺炎相关,可作为PTC患者预后的判断依据。

    2020年08期 v.45;No.239 928-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网刊下载次数:36 ] |[阅读次数:118 ]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09 ]
  • 依诺肝素联合华法林对中低危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朱德才;秦锤雷;荣令;董慧芳;杜宣莉;马同亮;张传峰;李根;

    目的:探讨依诺肝素联合华法林对中低危急性肺栓塞(APE)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98例中低危APE患者均给予依诺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观察治疗3个月时的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氧合指数(OI)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记录心率、室间隔厚度(IVST)、左房内径(LAD)、主动脉内径(AO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根据随访12个月时预后将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绀、胸痛、呼吸困难、下肢肿痛、合并症、右心室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出现APE症状至诊断时间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患者中,治愈27例(27.55%),显效38例(38.78%),有效21例(21.43%),无效12例(12.24%),总有效率为87.76%;患者治疗后Pa O_2、OI明显高于治疗前,Pa CO_2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1);治疗后IVST、LAD、AOD低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P <0.05);随访12月时,82例(83.67%)患者预后良好、16例(16.33%)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患者合并症、右心室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出现APE症状至诊断时间≥48 h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低危APE患者的合并症、右心室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出现症状至诊断时间≥48 h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依诺肝素联合华法林对中低危APE的疗效较好,患者的合并症、右心室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出现症状至诊断时间延长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

    2020年08期 v.45;No.239 933-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48 ] |[阅读次数:169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15 ]
  • 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王猛;于丹军;刘匀;张洪东;王建新;王春华;张晓清;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检测对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62例AL合并DIC疑似患者,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积分诊断标准,分为显性DIC组(n=20)、DIC前期组(n=11)及非显性DIC组(n=31),比较入院当日3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TAT、PIC、TM、t-PAIC水平;按照患者28 d内生存情况再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47)与死亡组(n=15),比较入院当日2组患者的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AT、PIC、TM及t-PAIC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对AL合并DIC的诊断效能。结果:显性DIC组与DIC前期组患者入院当日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P <0.05),显性DIC组患者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与DIC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患者血浆TAT、PIC、TM及t-PAIC水平高于生存组(P <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TAT、TM、PIC及t-PAIC联合检测应用于AL合并DIC疑似患者,可获得更大的诊断效能(AUC=0.921)。结论:血浆TAT、PIC、TM及t-PAIC联合检测对AL合并DI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2020年08期 v.45;No.239 938-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网刊下载次数:36 ] |[阅读次数:125 ]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349 ]
  • ET和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栓和出血并发症分析

    肖捷;潘成云;李兴明;许娜;黄继贤;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栓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规律。方法:收集合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的133例ET和45例PV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ET、PV及ET+PV患者的动静脉血栓、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检测血栓和出血事件的患者JAK2、CALR及MPL驱动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血管事件与基因突变发生率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患者驱动基因、血栓和出血事件的类型、频率及年龄分布的特点。结果:ET、PV及ET+PV患者的血栓事件发生率高于各自的出血事件发生率,ET、PV及ET+PV患者的动脉血栓事件发生率高于各自的静脉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动脉血栓事件中脑血栓事件(16.29%)最常见,有血栓事件的ET患者中,年龄和JAK2V617F基因突变率大于无事件E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JAK2V617F和CALR驱动基因突变双阳性的ET患者,可合并有血栓事件。结论:ET和PV患者血栓事件较出血事件更常见,其中脑血栓事件最常见;有血栓事件的ET患者的年龄更大,JAK2V617F基因突变率更高,JAK2V617F和CALR突变双阳性的ET患者可合并有血栓事件。

    2020年08期 v.45;No.239 94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网刊下载次数:67 ] |[阅读次数:133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24 ]
  • 院外营养干预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唐毅;王惠群;王黔;杨芳;杨雯雁;刘应洁;张莉娜;杨大刚;

    目的:探讨院外营养干预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术后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n=53,常规出院指导和随访)和试验组(n=55,院外个性化营养干预和随访),收集2组患者出院前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婚姻、职业、学历、饮酒史、吸烟史、慢性病史及临床分期),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量表评分、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PG-SGA)量表评分及体质量指数(BMI)评估患者出院前和出院1个月返院化疗时的营养状况,比较出院前和出院后1个月时2组患者血液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及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结果:出院后1个月,2组胃癌术后患者BMI、NRS2002及PG-SGA评分均低于出院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组间比较,试验组胃癌术后患者BMI高于对照组,而NRS2002和PGSG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出院时相比,出院后1个月2组胃癌术后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及血红蛋白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及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院外营养干预有助于改善胃癌术后患者出院后的营养状况。

    2020年08期 v.45;No.239 949-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网刊下载次数:42 ] |[阅读次数:102 ]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232 ]
  • 直径≥20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病理特征的分析

    李大欢;邓超男;徐晓雯;张维森;吴玉婷;刘娅琳;陈万伟;

    目的:探讨直径≥20 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病理特征。方法:收集结直肠LST患者212例,根据病变大小分为直径≥20 mm(134例)及直径<20 mm(78例)两组,对比分析两组的病变部位、内镜下外观形态及腺管开口(Pit pattern)分型及组织病理类型。结果:直径≥20 mm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直径<20 mm组(P <0.05),两组患者的LST均好发于升结肠,直径≥20 mm组发生在直肠的比例高于直径<20 mm组(P <0.05);直径≥20 mm组外观形态以LST-G-M为主,且占比高于直径<20 mm组(P <0.05);两组Pit pattern分型均以混合型为主,直径≥20 mm组发生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直径<20 mm组(P <0.05);直径≥20 mm患者治疗方式以ESD及外科手术为主,而直径<20 mm组患者以EMR及ESD为主;直径≥20 mm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浸润癌的比例远高于直径<20 mm组(P <0.05)。结论:LST直径≥20 mm时好发于直肠、升结肠,外观形态以LST-G-M为主,且恶变潜能更高。

    2020年08期 v.45;No.239 95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4K]
    [网刊下载次数:51 ] |[阅读次数:124 ]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17 ]
  • BS330与AR350两种吸附柱对高胆红素血症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夏云松;付建宇;刘旭;毕红英;陈林林;董奇;唐艳;王迪芬;

    目的:探讨BS330与AR350两种吸附柱对高胆红素血症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同期收治的使用吸附柱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44例,根据患者使用吸附柱情况分为BS330组及AR350组,收集2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住ICU时间及预后资料;于治疗前及吸附治疗后30 min采集患者全血,检测总胆红素(TBL)、直接胆红素(DBL)、间接胆红素(IDBL)、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胆汁酸(TBA)及血小板(PLT),比较上述各项指标的下降率。结果:2组患者男女构成比、年龄、APACHE Ⅱ评分、住ICU时间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者TBL、DBL、IDBL、AST、ALT、TBA及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除AR350组IDB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患者治疗后TBL、DBL、IDBL、ALT、AST及PLT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S330组患者TBA下降率明显高于AR35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BS330与AR350对高胆红素血症重症患者治疗效果相当,但BS330型降低胆汁酸作用更强。

    2020年08期 v.45;No.239 959-962+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网刊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185 ]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76 ]
  • 左心室声学造影评估房颤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

    张琳堃;毛善永;陈婷婷;谷颖;张蓓;

    目的:探讨左心室声学造影(LVO)检测房颤患者左心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评估临床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将60例房颤患者分为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组,所有患者分别采用二维常规超声(2D)及LVO方法检测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的3项指标的差异,评价LVEF值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结果:NYHA分级的各组患者2D所测LVEF值较LVO检测LVEF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Ⅲ、Ⅳ级NYHA分级患者2D超声所测EDV、ESV值较LVO所测的EDV、ES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D超声检测所得LVEF值与NYHA分级相关性R2值为0.591,LVO检测所得LVEF值与NYHA分级相关性分析R2值0.876。结论:LVO检查的LVEF值与NYHA相关性较好,该方法可以提高超声心动图对左室收缩功能检测的准确性。

    2020年08期 v.45;No.239 963-96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网刊下载次数:30 ] |[阅读次数:129 ]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03 ]
  • 孕期母体补充益生菌及分娩方式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

    李文平;武红利;曹迪;张新颖;梁淑新;李瑞;

    目的:探讨孕期母体补充益生菌及分娩方式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200例孕妇均分为观察组(妊娠32~36周每日口服益生菌制剂1袋)及对照组(不予干预),再依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与经阴道分娩组,收集各组孕妇一般资料[孕妇年龄、孕期增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红蛋白(HGB)含量及肌酐水平]及新生儿一般资料[新生儿性别比例、出生孕周、体质量、身长、阿氏(Apgar)评分]、新生儿脐静脉血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未结合胆红素(UCB),比较新生儿出生后24、48及72 h的经皮胆红素(TCB)值。结果:各组孕妇及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剖宫产及经阴道分娩新生儿脐带血TB、UCB均低于对照组相同分娩方式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剖宫产及经阴道分娩新生儿出生后24、48及72 h的TCB均低于对照组相同分娩方式新生儿,48 h与72 h的TC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新生儿中,经阴道分娩新生儿脐带血TB、UCB及CB均低于剖宫产新生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经阴道分娩新生儿出生后24、48及72 h的TCB均低于本组剖宫产新生儿,48 h与72 h的TC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经阴道分娩新生儿48及72 h的TCB低于本组剖宫产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孕母妊娠32~36周补充益生菌制剂,可促进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且经阴道分娩方式可以促进新生儿胆红素代谢。

    2020年08期 v.45;No.239 967-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网刊下载次数:27 ] |[阅读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9 ]
  • 多导睡眠图监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睡眠障碍的效果

    林冬梅;黄丽宏;孙旭;高得强;钟鑫;黄旭楠;冯潇;

    目的: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及睡眠障碍情况。方法:选取81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并根据抑郁程度分为轻中度组(n=47)和重度组(n=34),另外选取5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青少年作为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评估2组受试者及轻中度、重度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睡眠障碍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HAMD、PSQI评分相关性;采用多导睡眠图监测系统监测2组受试者及轻中度组、重度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总记录时间(TRT)、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睡眠潜伏期(SL)、快速眼动相睡眠(REM)潜伏期(RL)、醒觉次数(NW)、醒觉时间(AT),S1、S2、慢波睡眠(SWS)期的时间及占比,睡眠时间(RT)及占比、REM活动度(RA)、REM强度(RI)及REM密度(R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AMD及PSQI评分均明显升高(P <0.001),且青少年抑郁症重度组的HAMD及PSQI评分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 <0.001);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HAMD评分与PSQI评分呈正相关(r=0.705,P=0.008);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ST、SE、RL降低,SL、AT、NW升高(P <0.05或P <0.001),睡眠结构相关指标NREM时相S2升高、SWS降低,REM时相RT、RI、R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01);与轻中度组比较,重度组睡眠进程指标TST、SE、RL降低,SL、NW、AT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睡眠结构相关指标SWS降低,S2、RT、RI、R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01)。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且睡眠障碍与其病情呈正相关,而多导睡眠图监测能有效检测出其睡眠生理指标的紊乱。

    2020年08期 v.45;No.239 973-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网刊下载次数:27 ] |[阅读次数:142 ]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597 ]
  • 多支病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PCI术后的远期预后

    王欢;郭宁;袁祖贻;黄欣;

    目的:探讨多支病变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远期预后。方法:以1 596例多支病变SCAD并具有PCI指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MACE组(n=175)与非MACE组(n=1 421),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记录PCI术后随访3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实验室检测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脂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F <40%患者比例、造影特征(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弥漫病变、完全闭塞病变、钙化病变及支架数目)及出院后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多支病变SCAD患者PCI术后3年MACE的发生率为11.0%;与非MACE组患者相比,MACE组患者的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合并糖尿病更多、心脏功能更差、冠脉病变更复杂及冠脉支架数目更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LVEF <40%和支架数目是发生远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支病变SCAD患者接受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及PCI治疗后,仍具有较高的MACE发生率,尤其是高龄、糖尿病、LVEF降低及支架数目多是PCI治疗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年08期 v.45;No.239 978-982+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网刊下载次数:125 ] |[阅读次数:123 ]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66 ]
  • OSAC患者血清和腹腔积液中IL-6、IL-8、MMP-2和MMP-9水平与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高翠红;孙文杰;崔娇姣;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在浆液性卵巢癌(OSAC)患者血清及腹腔积液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并分析其与OSAC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经术后病理确诊为OSAC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OSAC组),同期因盆腔包块待查术后证实为卵巢良性肿瘤患者32例为对照组(良性肿瘤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及腹腔积液中IL-6、IL-8、MMP-2和MMP-9的水平;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上指标在OSAC组血清与腹腔积液中的关系。结果:IL-6、IL-8、MMP-2和MMP-9在OSAC组患者的血清和腹腔积液中的表达高于良性肿瘤组(P <0.05); OSAC组Ⅲ、Ⅳ期患者腹腔积液中的IL-6、IL-8、MMP-2和MMP-9水平均高于Ⅰ、Ⅱ期患者,高、中分化组患者各指标水平低于低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IL-6、MMP-2和MMP-9在OSAC组血清和腹腔积液中的表达呈正相关(t=0.401,t=0.465,t=0.290,P <0.05)。结论:腹腔积液中IL-6、IL-8、MMP-2和MMP-9水平可用于鉴别卵巢良恶性病变,且与OSAC预后有关。

    2020年08期 v.45;No.239 983-986+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网刊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153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66 ]
  • 不同类型肺结核患者血浆miR-155和SOCS1表达及临床意义

    吕芳;王松岩;张丽英;尚少红;罗燕青;曾宪升;唐丹丹;

    目的:检测肺结核患者血浆中微小RNA-155(miR-155)和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物1(SOCS1)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在肺结核发病中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取3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活动性结核组,30例完成结核治疗患者作为治疗完成组,30例结核潜伏感染者为潜伏感染组,4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活动性结核组、潜伏感染组于入院时,治疗完成组于治疗结束时,对照组于体检当日,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血浆中miR-155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SOCS1表达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miR-155与SOCS1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法分析miR-155与SOCS1在肺结核患者血浆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完成组、潜伏感染组、活动性结核组患者血浆中miR-155水平逐渐升高,SOCS1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miR-155、SOCS1诊断肺结核的AUC分别为0.938、0.808,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83.33%、93.33%,特异度分别为92.56%、65.00%; 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肺结核患者血浆miR-155、SOCS1水平呈负相关(r=-0.455,P <0.05)。结论:肺结核患者血浆中miR-155呈现高表达、SOCS1呈低表达,二者为负相关关系,对肺结核有一定诊断价值。

    2020年08期 v.45;No.239 98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网刊下载次数:32 ] |[阅读次数:129 ]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79 ]

  •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稿约

    <正>《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是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医、药、卫生及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医疗工作中的新方法、新技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类文章,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教学法研究、技术与方法及护理学研究等。

    2020年08期 v.45;No.239 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

访问量:279164